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雷 《魅力中国》2010,(3):86-86
由于过去十几年来持续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目前出口产品以加工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将失去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出口将面临严峻挑战,国内大量劳动力将无法安置。本文将以德国马克的升值问题作为参照,探讨德国马克升值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0~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首次从企业一日的地角度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多产品企业出口的影响。本文的分析显示: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的范围有显著影响。但对于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会越小;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使得企业出口产品的销售偏度增加,将使得出口额最大和第二大的两种产品的销售额比例增加,出口额最大的产品和所有其他产品的销售额之比将增加,而企业内部产品间的赫芬达尔指数将增加。这也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促使企业集中精力生产自己擅长的核心产品,而人民币贬值将促使企业更多地生产非核心产品。  相似文献   

3.
宋淼 《辽宁经济》2006,(8):24-25
我国人民币的最终升值,既有来自国际的重重压力,也有我们本身的原因,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了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围绕我国长期顺差而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我国经济已陷入高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困局中。只有深刻剖析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重重压力,从而走出困局。  相似文献   

4.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而且继续升值趋势明显。医药产品是台州市主要出口产品之一,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基于泰米姆.贝佑米的贸易方程,选取了2001~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贸易伙伴国GDP对医药产品出口长短期不同的影响,据此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齐 《特区经济》2008,(10):74-76
对于人民币升值我们存在诸多误区,近期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无奈和冷漠的态度,正是这些误区的直接体现。从全球汇率整体发展趋势分析,人民币对外币的波动将向常态化发展,人民币不仅有升值的问题,也有贬值的可能。对此,我国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并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否则不仅影响企业当前的经济利益,更涉及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国辉 《港口经济》2009,(6):20-21,30
一、当前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和传统比较优势丧失等多重不利影响因素下,我国产品的外部需求大幅减少,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显著降低,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国产品出口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开始逆转。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起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关注焦点。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目前已调整为1美元兑6.8275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升值问题不断升温。本文从贸易角度考察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从各角度提出了在人民币升值下平衡国际收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人民币小幅升值两年后,中国依然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置之不理。 上周,提倡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预计,明年美国国会将通过一项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新措施。然而对此,北京官员却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徐健  王艳梅 《辽宁经济》2010,(12):82-82
一、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利之处人民币是否升值,升值幅度如何,时机如何,都会影响到产业格局的调整。如果幅度过大,时机把握不当,将会给产业格局调整带来不利之处。1.冲击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产品以价格取胜,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其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李茂 《沪港经济》2008,(7):52-54
人民币升值“一发不回头”。4月25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是6.9949,以后虽也曾回到7,但过不了多长时间重又升到6之内。专家预测,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自汇改以来首次超过各类出口产品价格的提升幅度,出口利润将被大幅压缩甚至归零,出口企业出口的临界点将因此出现。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入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对我国外贸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对应人民币升值的对策:1、缓和贸易磨擦,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2、外贸企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3、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并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文章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通过剖析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各层面的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的策略,并就此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3.
颜思 《中国经贸》2012,(12):4-6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贸顺差不降反升,从而使我国目前面临着空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原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而寻找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及措施,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丹 《发展》2006,(12):70-70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已超过4%,同时因国内经济仍然在高位运行,有过热之忧,央行连续的加息又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人民币的前景仍将缓缓上升,日趋坚挺。对此,国内外舆论界都非常关注,如人民币升值是否到位、升值的利弊,等等。我认为只要人民币的改革能够以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为基础,保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而言是利大于弊。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第一,人民币升值符合我国长远的战略利益。首先,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与美元…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分析:大步向前还是步步为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丰  李一非  储洋 《特区经济》2007,216(1):59-60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如何控制升值的幅度成为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以及国内的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下一步我国应大幅地提高人民币币值。本文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出发,通过较为简单的动态过程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速度,得出人民币升值应缓缓为之的结论,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以缓解汇率变动带来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CPI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已成为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CPI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的入手,初步分析了CPI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进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相对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浩成  孙耕石 《黑河学刊》2011,(7):13-17,31
以1994年至2010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基于SITC标准分类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为基础,做相关性分析,证明人民币升值的确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与细分的不同类型商品的相关程度也各有不同: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负相关,与工业制成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正相关,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价格和要素禀赋两个角度对影响机制的分析在理论上说明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18.
廖悦 《魅力中国》2010,(32):346-346
最近,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受到世界关注。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如何利用好人民币升值这把“双刃剑”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然后以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及影响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曾铮  张亚斌 《世界经济》2007,30(5):16-24
本文讨论了由于各类贸易产品不同的投入结构导致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分别核算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弹性,从直观上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有利于中国商品结构升级。本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协整检验以及因果检验,结论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反过来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形成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把人民币升值作为一种机遇,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让国民经济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更好融入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