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贫困是家庭唯一的"资源" 我叫余志强,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康家村.父亲叫余友田,母亲叫沈丽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懂事以来,就知道家里很贫困.父亲是个老实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1991年9月他到乡石灰窑去打工,负责最危险的凿眼放炮工作.1992年4月11日下午,我放学刚出校门,就碰上本村的李村长,他见了我就说:"志强,你父亲在乡石灰窑炸石头受了伤,快回家去安慰你母亲".我拼命往家里跑.谁知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当时就疯癫了.安顿好母亲后,我们又往医院跑,赶到乡卫生院,只见父亲全身除了脚掌和嘴巴露在外面外全身都用绷带包裹.一路上邻居不断叮嘱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不能嚎哭,不然对父亲治伤不利.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真的没有嚎哭,但泪水却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  相似文献   

2.
济恩 《金融博览》2006,(6):49-49
我的一个朋友,妻子在美国读博士,他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因为经常要出差,他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女儿宁宁寄养在外地的母亲家里。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她对母亲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惯她,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她花”。没过多久,母亲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儿子学钢琴,请  相似文献   

3.
多夸夸父母     
王纯 《时代金融》2015,(4):67-68
<正>上次回老家,我看到母亲正在做针线活儿,就随口说:"妈,你给妞妞做的小花褂真好,她特别喜欢。我同事看了,说你的手真巧,同样是小花褂,你做出来合身,孩子穿上一点也不显土气,还多出点俏皮呢。"母亲听完我的话,像个孩子似地眉开眼笑起来,却谦虚地说:"老了,不中用喽!"父亲在一旁说:"你妈手巧,年轻的时候别人经常夸她呢!"母亲听了,有些羞涩地低下头,我看到了她脸上满足和幸福的笑容。那天,母亲心情特别好,一直哼着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望着母亲劳累的背影,年幼的我总想为母亲分担些生活的负担,并为母亲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5.
《投资与理财》2014,(2):110-110
1960年,安吉拉·阿伦茨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新巴勒斯坦。家里共有6个孩子。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是名模特。因此.小时候的阿伦茨就与时尚有了“亲密”的接触.她经常给自己做衣服,梦想着有一天能在时尚界找到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向灵 《金融博览》2009,(13):66-66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爷爷奶奶都上了岁数,母亲又常年多病,一家十口靠父亲和年长的姐姐挣工分养活。家里的堂屋是三间小瓦房,东西各两间偏房,十口人只有三张床,休息不下,无奈只好打地铺。地铺一边靠墙,另外三边用木棍固定住,然后填上红薯秧,豆秸等,半米来高。我和爷爷,弟弟就睡在地铺上。  相似文献   

7.
又到周末了,住校的媛媛明天中午会回来,七十多岁的母亲又去了一次菜市,买了些新鲜的青菜和肉准备给她包饺子吃。媛媛是我和丈夫资助的孤儿,她十岁的时候来到我家,今年已经十八岁了,正在读高三。虽然平时她上学的费用都是我们负担,但日常生活却是母亲照顾得更多。母亲一个人住,同我在一幢楼,媛媛每次回来都住到母亲那儿。母亲每个周末都会变着花样地给她准备好吃的,她总是说学校的伙食再好也没家里的好,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夕卜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不知何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什么话打动了我母亲.从此我父亲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农信站的农信员,第一代“信合”人.  相似文献   

11.
生日的记忆     
小时候我家里穷,一家五口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母亲不得不每天打零工。那时,我常盼着过生日,因为这一天有由头让母亲煮一个鸡蛋给我吃。捧着滚烫的鸡蛋,我从左手抛到右手,舍不得放下。随着年纪的增大,我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只想着把书读好,早日为家里减轻负担。生日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不把它看成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刘锴 《时代金融》2014,(25):39-40
<正>姐姐是位中学教师,一起聚餐时,时常听她抱怨,现在的孩子只会花钱,根本不会挣钱,更不知道挣钱的辛苦。听久了,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因为我也是母亲,家里也有一位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我现在教育不当,将来孩子就可能成了"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的"出纳员"!——而且我发现,现在很多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相似文献   

13.
家庭状况 秦先生 35岁,北京某IT公司部门经理,年收入约15万元,单位有社保并给经常出差的员工统一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保额20万元),没有其他商业保险。秦先生父亲已去世(心脏病),母亲和姐姐在农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另有一个弟弟,也在北京工作,但收入较低。  相似文献   

14.
李秋通 《深交所》2010,(5):61-62
每个人都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我觉得我最正确的选择莫过于穿上这身绿军装。当兵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对此我从未后悔。 我的父亲也当过兵。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给我讲军营的故事。久而久之,我便对军人产生了向往和崇拜之情,立志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军人。  相似文献   

15.
那个我叫四阿母的老人,住在老院子西北角的一间厢房里。我没听谁说过她的名字,也许她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是我见过的唯一裹脚的人。  相似文献   

16.
童年时.我曾是一个只能每天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儿.我的父亲和母亲很少给我买糖果和玩具,而给我更多的是精神关怀。他们让我自己学着读书写字.让我读家里书架上的书.也给我买过和借过很多书。在自学的日子里.书是我的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17.
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我们,或许游历名山大川无数,但真正清澈的河流小溪又有几何?依稀记得我的童年时代,父亲被关"牛棚",母亲带着姐姐和我来到江南水乡的祖籍暂住,我们居住在母亲家族的祖屋里,由母亲辅导姐姐和我学习小学课本,阅读在抄家中幸免于难的书籍。  相似文献   

18.
刘锴 《时代金融》2014,(9):39-40
姐姐是位中学教师,一起聚餐时,时常听她抱怨,现在的孩子只会花钱,根本不会挣钱,更不知道挣钱的辛苦。听久了,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因为我也是母亲,家里也有一位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我现在教育不当,将来孩子就可能成了“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的“出纳员”!--而且我发现,现在很多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导致很多“公主”、“公子”不懂理财。  相似文献   

19.
写日记的习惯是十九岁时养成的,那年我刚从学校毕业,就积极响应祖国的征召到部队当兵去了。临行前,父亲送我一个粉红色塑料皮里面印有干山风景区图案的曰记本,让我学着天天写日记。四年后我复员了,把父亲给我的日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一本子。  相似文献   

20.
早上,拎着开了胶的靴子,满街去找修鞋人。鞋摊一个人也没有。不能拎着它上班吧?心烦之时,旁边修锁人搭话:“我家里的也在这里修鞋,如果你信得过就放在我这里,过一会让她给你修。”看我将信将疑,他说:“我们不会多收钱的。”我说:“下午三点后才能取,得寄存一小天呢,还是开个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