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银行业的开放对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具有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利于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东道国金融稳定。本文在综述各种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银行业开放条件下维持金融稳定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金融创新是"双刃"工具,风险与收益并存,银行业经营发展应坚持审慎原则.文章提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应始终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基本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开展金融创新,持续提高针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金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金融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并分别从强化多层次的合作、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及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金融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的国家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虽然近几年中资商业银行通过改革、重组、上市、引资等措施,资本实力有所增强,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但总体上还缺乏充分准备,考虑到竞争实力差距,对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感到担忧和不安。对此,要加强前瞻应对意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安防设备如监控、语音求助、自动报警、消防中控等,几乎覆盖了银行每一个角落,在保障银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关注高科技设备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力防范的重要性,就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安防的功效,最终取决于网点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近年来,正是由于少数人员安防知识的缺乏,安防意识的淡薄,防范技能的缺失,导致针对银行的盗窃、抢劫和诈骗等安防类案件时有发生,甚至有员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此,本文通过对山西商业银行、信用社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山西银行安全人防功能薄弱和淡化的成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人防功能,促进人防和技防的有机融合,提高银行安全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来,美洲银行低价增持建行引起了业界对银行业开放可能引发的金融安全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梳理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几种风险及对策.得出结论是,面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又要做好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工作,客观地在安全、开放与改革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化解累积的各种风险,积极维护金融安全应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迅速发展,在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传统银行业要结合自身优势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进行变革,积极应对。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实行金融产品优化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及盈利水平,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的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8.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金融系统经营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进入有效提高了我国银行系统的经营效率,有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促进政府机构或民间机构对于银行监管的技术改进,促进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鲁小明 《现代商业》2014,(23):186-187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企业跨界涉足金融业日趋常态,对传统的金融业多个领域形成冲击。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并对传统银行业的应对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经济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保障,在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本文在简要描述我国经济开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开放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姚世斌 《商业研究》2006,(14):198-201
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在2006年12月之前,中国将兑现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届时,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展开公平的竞争。我国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银行业积极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  相似文献   

13.
14.
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经济安全涉及经济制度安全、贸易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市场安全等,应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和加强。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并不总是对立的,对外开放从根本上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的。但当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产生冲突、原有的开放具体政策和措施损害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时,对外开放应该服从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要求,作出调整。调整对外开放的措施和具体政策,不等于回归到闭关自守的状态,也不等于排斥对外开放,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根本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流通领域内如何坚持这一运行方向,尚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本文联系我国实际,从完善政策环境角度出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布局和迅速发展两个阶段。回顾历史,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特点鲜明,不断向前。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立足全球,思考未来,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必须以险种和服务模式两项为基础,同时完善评估监督宣传三位一体的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With China's rapid growth cementing the country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house, the opening up of its banking industry has been watched with great concer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8.
坚持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开放步伐更加稳定有序,扩大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范围。在银行业方面,按照承诺开放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完全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证券业方面,不仅严格履行了关于证券业开放的有关承诺,而且在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保险业方面,地域和业务范围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在金融市场方面,积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文章提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金融技术、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设计理念,加快推动了国内金融全方位的创新进程,一是促进国内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二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丰富投资人选择;三是促进金融交易工具和方式创新,深化了金融市场功能;四是促进外汇市场产品和交易创新;五是促进金融服务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动流通现代化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北京市在流通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制约着流通产业迈向新台阶.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不仅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流通现代化要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紧密结合,整合流通资源,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步伐,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流通现代化的新局面.文章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扩大就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首要任务,要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To some, the tumultuous events in the credit markets in the summer of 2007 came on suddenly and without context. While the extent and magnitude of the dislocations were certainly unexpect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groundwork for such events was gradually formed over the past generation by evolution with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The resulting new architecture of this industry has much to recommend it, but it may present a new type of systemic risk that will challenge policy makers. JEL Classification G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