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美国经济评论》从1941年开始发表华人经济学家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该刊发表的有关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有17篇。本文对这些论文加以总结,试图勾勒出当时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兴趣所在,同时也可以探究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旨趣与方法。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包括专题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专题性研究分为外贸与金融业的研究、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测算、统计系统的评估以及工业化情况的研究;而整体性研究分为基于历史的理论性分析和基于数据的技术性分析。华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为学界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而中国独有的经济实践也为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5.
美国经济在复苏之路上已经行走了两年,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国经济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美国历史数据分析,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日本宏观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时的情形做以比较,结论是美国本次复苏过程痛苦而缓慢,持续时间可能要超过1982年时的经济复苏,但演变成为日本20世纪90年代那样的长期衰退的概率较低,即伴随着美国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力度的温和前行,美国经济未来可能经历出现反复波动的缓慢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6.
7.
Laura D'Andrea Tyson,克林顿时期曾担任美国总统顾问,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她也开创了美国第一个由女性当总统经济委员会主席的先例。Laura D'Andrea Tyson还曾担任伦敦市商学院的院长,现在是巴克利大学的教授。 相似文献
8.
开始于80-90年代的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以其独特的改革方式和不同的改革成果引起了中外经济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几位经济学家(程恩富、李新、B.梁赞诺夫、Л.希罗科拉德)共同主编,分别以中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和俄文(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发行的<中俄经济学家论中俄经济改革>,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成果.两国专家在该文集中,就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历史、战略、目标、结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比较研究,开创了两国学者共同合作研究这一重大问题的先河,受到两国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该书重点阐述了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奇迹似乎已告终结,经济的弹性正在下降,因此美国经济也可能感染上轻度的“日本病”,日本的教训是美国的前车之鉴,美国经济的不景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使美国经济不会陷入“日式泥淖”,也会受到明显伤害.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人对投行经济学家的理解是错的,以为他们和学院经济学家一样,所有的言论必须经过长久的研究和验证以后,才可以发表出来。以至于一旦某某投行经济学家在某个问题上的言论并不准确,就被认为是用心险恶,误导市场;或者认为该投行经济学家做学问不严谨。 相似文献
14.
据秘鲁《商报》报道,美洲银行经济学家们预测,1986年世界经济形势是亚洲增长见缓,美国、欧洲、拉丁美洲继续保持1985年的水平。亚洲:亚洲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3.5%,高于其它国家,但低于该地区原4.6%的水平,这一经济增长的减弱主要原因是美国市场的缩小,保护主义的威胁以及交易所价格下跌。这将会给外贸带来损失,要求生产与出口发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巴奈特应本刊之约,对这项事业的拓展发表了中肯、剀切的见解,读来获益匪浅,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16.
17.
《美国经济评论》于2011年第1期出版了百年纪念特刊,甄选和公布了百年来其所刊发的对经济学影响深远并具有开创意义的20篇最佳论文。所选论文涵盖了消费、税收、货币、通胀、贸易等经济学研究领域,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最高学术水平,从整体上再现了百年来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百年来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走向。本文给出这20篇最佳论文导读,以期让读者领略优秀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超凡思想与智慧,并感受这些经典文献所蕴含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释放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加码。那么流动性释放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单纯地释放流动性又能否明显改善实体经济的状况?就此,《经济》记者独家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应该归功于亚当·斯密,他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在接下来的160年里,经济学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相信市场。诚然,经济学家也承认,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失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部经济效果”——即人们在无需付出代价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0.
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比,经济学中成功的女性很少,在中国,女性经济学者尤其屈指可数。《经济》这期展现这样一位女性经济学家:经历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工人、学者,她的人生过程折射出中国发生的变化;从德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归来,她不走“热门”路,却一直关注收入分配、乡村发展和贫困等“边缘问题”;每年下乡调研,足迹遍及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七八月的酷暑,年过六旬的她还带队完成了无锡、上海、大连、沈阳的社保调查。作为国内少有的女性经济学者,她低调、谦和,自称忙忙碌碌、举轻若重,大家却尊敬她的治学和为人,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我要上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