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勇于放下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三十万。"刘邦又问:"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一万"。刘邦问为什么?韩信答:"我主是将将者,我是将兵者。"业有所精,各有所长。刘邦可以带众将领们,却不善领兵。而韩信善于用兵,但不善于统领众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老总之间,也应该是  相似文献   

2.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可谓匠心独运。他曾说过“吾之安民治国不及萧何,运筹帷握不及韩信,谋略智计不及张良,然吾唯能知之善用之”。确实如此,刘邦凭借他的“知之善用”统领汉军,逐鹿中原,最终战胜了勇冠天下的楚霸王项羽而成霸业。 刘邦“知人善用”的故事,虽然已逾两千年了,然其“知人善用”的才能,却值得当今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刘邦原是秦时一乡间小吏,无任何凭借,不像项羽等人有显赫的家世。他能够崛起于草莽之间,除了有萧何为他掌管后方,韩信、樊哙、周勃等为其冲锋陷阵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能够运筹帏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头号智囊张良。在最困难的时候,刘邦总是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智计百出,总能给出最睿智最有效的建议。刘邦则对其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4.
在管理企业千头万绪的忙碌中,我摸索出了一种"进二退一"的管理方法,通俗地说,是将企业各条线的高管也就是"二把手",推到"一把手"的位置,摆脱传统管理中,老总大部分精力用在全盘皆管的僵化局面.做到你在领导,而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正如汉高祖刘邦所言:吾善将将,尔善将兵也.使用这种方法,我只需告诉我的部下该做什么,而不需要告诉他们怎么做,给他们一个用武之地,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庄德相老板     
杨轶清 《乡镇论坛》2010,(36):34-34
<正>在中国人的口里有四位著名"老板"——刘邦、刘备、宋江和唐僧。刘邦君临天下之后有一次与臣下闲聊,他说我刘某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百姓、给粮草不如萧何,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完他话锋一转,"虽然我这些本事不如你们,但我能‘将将'——你们服我管"。所以"一无所长"的刘邦做了大老板。  相似文献   

6.
举贤才浅议     
岱烨 《河北企业》2006,(10):1-1
<正>改革开放20多年了,第一代企业家或退休或退二线,第二代企业家或已就任或准备就任。在此转折之机,用什么人,怎样用人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史传,汉高祖刘邦,在用人上有一段佳话。刘邦统一中国后,置酒洛阳南宫,问大臣们:“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  相似文献   

7.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相似文献   

8.
汉高祖刘邦有一句经典名言:“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与其相反的是项羽,当初凭着个人英雄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9.
郝幸田 《企业文明》2005,(12):38-39
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后,总经理拥有了对中层干部的任免权,总经理应慎重用好这个权力,在自己任期内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使之成为其完成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汉高祖刘邦当年取得天下后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精辟地诠释了用人之道。所以总经理处理好同中层干部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刘邦的话足以说明知人善任对于领导者的重大作用。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举措》  相似文献   

11.
李世民素有大志,年轻时读书,特别是史书,总觉得那些开国皇帝没有很好地善待功臣,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很有点痞子作风,人一阔脸就变,把韩信等一批替他打天下的“狗”都给“烹”了,实在不像话。于是,他决心自己若有那么一天,一定要让那些追随自己的功臣旧部一个个都得到优待,让他们有福同享。等他真的做了太宗皇帝后,他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正>人不能太有本事,太有本事了就难免要骄傲,一骄傲就目中无人了。这样的人是最不讨人喜欢的。这是个平庸的世界,你有本事已经够不讨人喜欢了,又骄傲就更惹人嫉恨。西汉初年,韩信很有本事,战场上一肚子韬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刘邦带出了困境。刘邦的天下,难道不是韩信替他打下的?韩信太有本事了,于是便遭人妒忌。不但大臣妒忌他,刘邦也忌讳韩信。于  相似文献   

13.
刘邦的<入关告谕>,是西汉时期的一篇经典性下行文书.过去有幅对联,叫做:"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汉文章",自然包括汉代公文.汉代公文,以西汉为优;而西汉公文中的下行文,以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的诏令为最佳;而在刘邦的诏令中,则以<入关告谕>为最优秀.  相似文献   

14.
古今“韩信”多的是,就是人主不会识。秦朝末年胸怀大志的韩信,先是投奔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赏识而转投刘邦,结果又因没得到重视而逃跑,幸被独具慧眼的萧何发现并力荐成功。试想,倘若没有萧何这位高明的"伯乐",韩信能否名垂青史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5.
用人与实绩     
宋朝王安石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所谓人才,就是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并非全德全才.汉高祖刘邦善于用人,称雄一世,建立了西汉王朝,但他并不是处处都比手下高明,自知谋事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就人才而言,由于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志趣爱好和生理特征的不同,其类型和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以人才的智能结构分,有统帅型、组织型、智囊型、实干型;以气质结构分,有急躁型、活泼型、胶滞型、稳重型;以专业领域分,有科研人才、政治人才、军事人才、艺术人才;人才还可分为专业型和多才型,早熟型和晚器型,现实人才和潜在人才等.在使用干部时,只有深入了解干部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把干部任用到最能发挥其特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2003,(12):22-22
事件:11月16日,“2003中国财税论坛”在北京闭幕。会上,讨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方向。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等针对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向在座的国家税务总局官员和税制专家提出了质疑。任志强问道,在座的可能都是搞税务的人,你们谁能举手说你每年应该缴纳多少税?如果没人知道,那么你缴纳了多少税你知不知道?很明显没人知道,所以,我觉得我们个人所得税有很多问题。任志强的故意发难并不是针对在座的税务官员,他认为,现行的个人缴纳所得税代扣代缴的征收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是纳税人,也无法证实自己到底缴纳了多少税。任志强说,连续多少年我也永远不知道我缴纳了多少税,因为我永远没有一张税票。美国大使馆的移民官问我,你的收入是多少,我说我挣很多,我一年所得税要缴纳几百万元。他问我要税票,我说政府从来没有给我税票。  相似文献   

17.
<正>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谁拥有人才,谁便会占领高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急需更多的人才来充实壮大企业队伍。但是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前面举着牌子招聘人才,后面一些发展所需人才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又不断外流,招进来的仍需要培训方能进入工序,而走掉的却是企业发展急需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为刘邦所重用,但也正是萧何诱骗韩信到长乐宫,才使吕后有机会杀死韩信。因此,才有了这一句:成萧何,败萧何。寿险个人代理制度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也扮演了一个萧何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乡村咨询     
江西万安县读者施文峰来信问:听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利用外资数百亿美元,不知具体是多少?目前我国外债还有多少?外汇储备有多少。施文峰同志: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情况,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20.
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