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更是“三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必然要实现“量”和“质”的提高。没有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基础。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有效地助推新农村建设,构架新的信贷支农平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龙岩市工商局积极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思路.坚持“工商所能、法律所依、政府所想、村域所需、企业所求、群众所愿”的原则.推行“以所带村、服务三农”,把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努力打造服务“三农”新平台.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十分关注,很多学者、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新农村财政资金审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据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为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支出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已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本文分析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完善管理体制,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直接面对农村、农民、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其财政运行情况的好与坏,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我带着乡镇财政如何走出困境问题,对某市乡镇财政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它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也是全党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三农”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哪些难点?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有哪些?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顺利启动“十一五”规划蓝图之际.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在这一宏伟而艰巨的进程中.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综合职能部门.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本省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找准财政工作切入点.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晓光 《活力》2007,(4):11-12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全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全省“十弱县”的明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丰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农民问题,即解放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机械化,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要先行,而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政治、经济、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由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涵盖了以上诸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晓光 《活力》2006,(12):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经济发展“十弱县”之一的明水县。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接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稳步启动、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实践,我们感到推进新农村建设机遇难得,形势较好,效果明显,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致使原本就受基础薄弱、区位不佳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明水县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对此,本人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工作实践,现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于晓燕 《活力》2010,(16):49-49,51
2007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和“三农”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7.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定,对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与现时的中国十分相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董悦今 《活力》2006,(1):27-28
记者: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目标,“大马力”为农业提档加速。作为一名农业大市的领导,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金章 《活力》2008,(10):11-11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这为传统农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不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只有通过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才能够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的现实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找到根本发展依托.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深化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吸纳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