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保险是保险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有利于银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银行与保险业的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启事     
《城市金融论坛》2007,12(9):F0002-F0002
通常,人们习惯于从渠道合作、产品合作、业务整合乃至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深层次的资本合作的视角来看待银行保险,在近期的《国际金融研究》上,郭金龙、石晓军、郑海涛发表文章认为,从这样一个浅层次的视角难以看到中国的银行保险的战略意义。该文认为,银行保险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转型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银行保险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保险公司的监管压力、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谈判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一体化、自由化进程加快,银保合作迅速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销售协议,通过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代收代付保险费这一方式,发展到股权投资领域,形成了银行与保险的混业经营。银行集团投资或收购保险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4.
产业链视角下专业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险中介是保险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物,在保险产业链中属于横向协作链,具有产业配套功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形成保险产业链,可以推动保险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合作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保险公司要转变经营模式,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也要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两者要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实现保险产业链系统各方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高涛 《中国金融》2006,(3):58-59
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的合力作用下诞生的。近年来.其发展也出现反复。自1995年起.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合作.为共同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服务。为应对竞争压力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1999年以来,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出现“银保合作”热。银行保险与个险、团险一起成为寿险产品的三大险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几年来,银保合作已由起初的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发展到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提供相关业务咨询等。但与银行保险业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总体上尚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银行代理的保费收入尚不足总保费收入的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35%至65%。仅此而言,我国银行与保险的业务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笔者认为,充分发掘这一巨…  相似文献   

7.
郎蕊  姚雅 《时代金融》2014,(8):239+24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银行、保险和证券正在逐渐融合交叉,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的方向迈进。其中,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尤其突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了新型的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人身保险的重要支柱。加快创新的步伐,探寻适合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本文就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探析其存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迪 《金卡工程》2010,14(9):272-273
银行保险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已成为银行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银行保险始于1996年,当时仅限于银行作为兼业代理人销售保单及代收代付保险费这一层次,在2002年前后,银行保险渠道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了我国保险销售渠道的三大支柱之一,银行保险代理手续费也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金融融合经营趋势的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分析国内外银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银行代理保险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但在国外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在欧洲许多国家,银行代理保险的业务量,已占到保险公司业务量的50%左右.从1999年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的"银保合作"现象,到2000年岁末达到了高潮.据统计,目前国内各保险公司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地区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各商业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保险公司(银行)都有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这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即将"入世"之际,经过审时度势的理性选择,它必将大大增强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迎接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后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王稳  王东 《保险研究》2011,(7):I0002-I0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金融综合经营的重要形态,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中信、平安和光大等一批金融控股集团日趋成熟;银行系保险公司纷纷设立;而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分销协议逐渐成为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不但对保险业举足轻重,对银行业扩大和巩固客户资源、增加中间业务收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总结发达...  相似文献   

11.
朱虹 《新金融》2004,(7):24-28
一、银保合作的内涵 及原因分析 1、银保合作的内涵 银保合作亦称为银行保险。狭义的理解,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来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代付保险费,也就是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实现保险分销。广义的银保合作除了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代理保险产品外,银行既可以通  相似文献   

12.
最近,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为适应今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各银行、保险公司日益重视银行保险业务,纷纷探索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结合的新途径,以促进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见生 《福建金融》2008,(10):18-21
台湾保险业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已完成资金、人才与经营经验的历史积累,这为台湾参与海峡两岸保险业合作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在已经打通的海峡两岸保险业合作通道中,福建保险业“先试先行”的要点应包括:向台湾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保险经纪人甚至更高级别保险中介的即时机考服务,向台湾自然人开放海峡西岸的保险中介市场,选择兴业银行或其他福建省内“有实力的企业”与台湾保险人合资办保险公司,福建沿海做好台湾保险业获准在大陆购买不动产的各种准备,设计适应“三通”新形势需要的保险新产品。  相似文献   

14.
银行保险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银行、保险公司、客户的"三赢",已成为当今国际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在开展银行保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国银行保险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正 《上海保险》2009,(6):5-7,15
我国银保合作如何走向规范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从理论向实践纵深推进的重要课题。积极稳妥地探索银保合作规范发展之路,既要正视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成因;更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采取科学有效的银保合作举措。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入世及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本通过对国内外网络保险现状,趋势的分析,指出发展网络保险是我国入世后发展保险业的必然选择,并对如何发展网络保险提出了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银行保险,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因业务合作而开展的一种保险代理业务。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深化改革,银行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保费规模快速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业已成为保险公司新单贡献度最大的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国家日益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例如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这是国际上早已盛行,且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银行保险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三、银行保险所带来的新气象 银行保险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给保险业带来了新生力量.上篇中提到,近代著名保险公司大多是由银行出资创办的,比如中国保险公司是由中国银行创办的;太平洋保险公司是由交通银行创办的;太平保险公司先是金城银行独资创办.  相似文献   

20.
关于银行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丽 《中国外资》2010,(12):40-40
当前,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形式。本文分析了银行保险发展的四个阶段历程,指出了银行保险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金融保险产品的客观需求、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银行保险业的宽松环境。银行保险业的发展适应了金融市场的需求,整合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资源,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共享。因此,应进一步增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