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过时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我们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方针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平均分配的沉痛教训的明确纠正,符合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列宁的思想。文章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合理分配;效率优先不是不要公平,而是不能把公平放在首位和并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指导思想不能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能变;缓解收入差距扩大,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必须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必须联系实际、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基本的分配原则。公平是对人的本质、地位、作用关系的认识与评价,与公平相关的效率是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标志。追求公平与效率,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互激效应,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冲突和对立,而且存在着联系和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离开公平去追求效率,反过来,我们也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性难题。  相似文献   

3.
促进公平与效率的财政政策选择刘溶沧,戴天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平与效率正成为新时期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要求通过财政政策的有效选择和适时调整,以及对“市场失效”问题的妥善解决,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公...  相似文献   

4.
崔丹  陈壮 《北方经贸》2000,(1):196-197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而且是世界性的难点.是多要些效率,还是多要些公平,是为了效率牺牲公平,还是为了公平放弃效率,这是现代社会任何一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难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效率与公平的选择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我国在现阶段实行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运行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运用经济学理论,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持效率优先的必然性和兼顾公平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初次分配中通过贯彻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来确保效率优先,在再分配中由政府宏观调控兼顾公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公平与效率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学者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率优先还是(社会)公平优先上,而事实上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经济公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公平与效率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学者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率优先还是(社会)公平优先上,而事实上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经济公平。  相似文献   

8.
邓涛 《价格月刊》2007,(9):94-96
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公平问题日渐突出,针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争论再一次成为学术热点话题。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对效率和公平问题加以新的思考。笔者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一项完整的收入分配原则,现阶段仍要坚持,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要改变提法则可以探讨,但无论如何至少必须明确一点:重视公平决不是对效率的打压。  相似文献   

9.
《商》2015,(18)
随着中国的财税体制不断的深化,所依据的税收原则公平与效率也在不断的变化,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基本理论,回顾了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进而分析了不同的时期中国依据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是不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指导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应该建立以公平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6):84-84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强调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由此看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才是真正找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分配不公是目前普遍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包含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分配、由政府所主持的二次分配和由资源分配不公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而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分配不公是无法改变的。文章提出,我国目前的分配不公不是效率优先引起的,因为我国的效率并不高,而且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基尼系数扩大,也不一定带来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低也不意味着分配公平。造成我国目前分配差距扩大的首要原因是资源分配不公。第一,一些优势生产要素被垄断行业所控制,如石油、电力、通讯、铁路、金融、烟草等。第二,在运行规则上不公平,如城乡之间政策上的不公平等。第三,执法不公。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一是要深化改革,尽快使改革到位;二是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改革,使政府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的神圣职责。那种认为只要将效率优先改为公平优先就可以实现公平分配的想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型期的经济学理论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中,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分析方法;另一种对立的观点则认为中国无须构筑自己的经济学,只要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可以了。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要评论孰是孰非并非易事,但就研究目标和历史任务而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是容不得混淆的。文章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方向和重点应放在如何研究更具体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同时更加重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文章强调,如何选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走向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我们的探讨不仅要摆出观点,最好也要摆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思想体系或者著作;经济理论学科究竟要经过怎样的分工和整合,研究方法怎样取长补短,则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形式、功能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的特点出发,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SCP理论对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在农村经济体制转型期应加快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耿 《商业研究》2006,(16):32-36
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行股票时,对定价的选择与外部投资者的决策构成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动态博弈。通过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可以发现,均衡条件下的市场类型及效率关键取决于卖方以高价卖出“差”企业时所获取的“超额收益”与差企业的“包装成本”之间的相对大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受到发行企业质量分布函数的影响。改善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包装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实行限价发行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我国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国家开发银行首先推行商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从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确立几个基本观念,即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不容置疑,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政策性方向,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按市场机制原则构建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结构在客观上逐渐趋向合理与有效,但从政府的主观意识而言,政府采购的结构政策基本上还处于无序状态,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首先,要进行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即依据财政预算的支出结构的框架要求,将政府采购的级次、方式、类型以及部门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整,以体现政府采购政策的导向功能。其次,要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对政府采购的行政级次及组织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组织与机构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是涉及人类经济社会基本取向的重要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平与效率观实现了从"效率优先论"到"公平与效率兼顾论"的认识转向。"兼顾论"契合了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之间动态均衡的理论主张,但从改革发展的实践看,以"兼顾论"代替"优先论"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以自由公平竞争为中心。目标是建立起一套有效运作的市场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市场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还存在社会心理影响、知识体系冲击、公平与效率权衡以及二元经济条件制约等方面的限制性。本文试图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可行性、限制性等方面来剖析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多面性,提供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Entrepreneurship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cruc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mobilize private capital from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ources. The private equity sector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illustrates the role that private capital can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arkets. Data on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quity provide evidence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globally. This paper draws on initial evidence from the MENA region to illustrate the sector's potential there and in emerging markets generally. It then recommends a new generation of reforms to fuel this growth engine. A survey of MENA’s private equity industry survey conducted for this paper assesses these developments and the sector's need for proactive reforms to support it. It also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terest in private equity finance does not seem to have abated with the recent market bust. The paper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priority areas for future policy and research. JEL Classification O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