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地方经济分割、区域协调主体单一和政绩考核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冲突。因此,有必要构建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协调内容全面性、协调主体多类型和协调手段多样性的原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成渝城市群的建设对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从城市群的规模、实力、发展速度及发展潜力来看,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远低于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因此,在建设成渝城市群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都市圈的成功经验,结合成渝城市群的特点,寻找一条最优的城市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成渝两地有望在即将获批的成渝经济区规划中,往经济一体化的路子迈出一大步。近日,笔者从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备处获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最近已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并将上报国务院,待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预计近期会出台。另据报道,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成渝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规划将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都市圈通常有两种典型形成路径:一是创新型城市演化为创新型都市圈;二是一般性都市圈升级为创新型都市圈。当前,创新型城市竞争大于合作的格局,影响了创新型都市圈的演化进程,而合作创新收益及其分配结果不明确所导致的路径依赖和搭便车行为,也延缓了从一般性都市圈向创新型都市圈的升级。针对创新型都市圈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构建都市圈合作创新治理机制。为促成创新型都市圈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同时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创新型都市圈成员获得与其贡献和能力相符的创新收益,各地政府应为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创新型都市圈整体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大都市圈优势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晓倩  纪成君 《经济师》2005,(4):259-259,261
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文章通过介绍三大都市圈的基本情况 ,主要探讨三大都市圈的各自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成渝地区就收到了来自中央的"大礼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巴山蜀水情,成渝一家亲。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十年来,推动成渝两地发展的提法不断与时俱进,但背后不变的逻辑是。  相似文献   

7.
为了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成渝地区行政区经济的现实,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该选择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并举的一体化发展之路.并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提出应该充分掌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意义,结合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中原都市圈整合的总体构想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都市圈演化过程中首位城市和成员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发展变化,将都市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结核期、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和均衡期。基于这4个阶段的划分,分析都市圈不同演化时期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研究都市圈产业布局分异的产生与强化过程,从调节市场利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提出了有效引导产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和实现都市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域产业的整合与协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的产业整合是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能力的核心问题,现阶段的产业整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进入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层次,把都市圈域融为一体,形成深化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竞争的产业体系。该文着重对苏锡常都市圈的产业整合、上海与苏南板块的产业协同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