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地之痛     
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 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是土地问题造就了农村问题。尽管中国的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可在所有的问题当中,土地问题是病根儿。 在谈土地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农民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问题的现状: 这是关于安徽省六安市土地抛荒情况的调查报告: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市现有666.4万亩耕地中,去年非季节性抛荒面积达26.7万亩,抛荒率4%。部分县、区及乡镇、村的具体调查显示,实际存在的抛荒问题更为突出。有的乡镇抛荒率高达10%。 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为什么会抛荒土地?原因很简单:土地不仅不能不能给农民带来财富,反而成了农民的负担。南方某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抛荒现象,在家庭承包制的初期作为一种权利而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反而已经成了一部分农民的负担,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比承包制之初大大下降,这是我国在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新的难题,并且本文认为这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2004年农业税逐步减免的政策实施以来,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土地耕作选择的角度剖析土地抛荒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并分析当前中央政府与此问题相关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民撂田抛荒的现象非常普遍.江苏滨海县陈涛乡1991年全乡抛荒地面积达1080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3%,有的村抛荒地面积高达千亩,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土地资源.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建立村级农场是解决近期农村撂田抛荒现象的有效途径.所谓村级农场,实际上就是把原来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再相对集中起来,收归集体经营.这里涉及到土地调整和国家、集体税费负担等诸多问题,政策性很强.在组建方法上,一种是以村为单位,将举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随着外出打工、经商农民的增加,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流转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侵犯承包户利益、掠夺式土地经营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程 《新财经》2009,(1):60-62
潘维认为:土地应流转给农村集体,农村要把抛荒的农地和空置的宅基地流转集中到现有的农村集体手里。农民应该自愿进城,而非被资本逼迫进城  相似文献   

6.
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土地抛荒问题是农村耕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全国土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通过对旺苍县福庆乡的土地抛荒现象进行了调查,总结了贫困山村土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加深读者对贫困山村土地抛荒的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农民禁锢在农村和土地上的政策及制度的松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释放流向城市.上亿民工涌入城市,形成气势磅礴的打工浪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流转、农民财产增收等都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地处粤东的梅州实施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条件。尽管其存在土地抛荒、土地观念比较传统、土地所有权含糊不清、土地缺乏规范市场和农民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但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利用土地流转和发展精致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动力、更规范的土地管理模式,找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切合点,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发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搞市场经济,需要一个明确的市场主体。但在农村,“村”显然不是一个符合法律权责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可能作为法人参与市场活动。那么,可以独立进行市场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农民。农民的生产资料是土地,但土地在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怎样由资源转化为可流通、可转移的资本,全方位地参与市场活动?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城乡两元化的现状就不可能根本改变,中国农民和农村孕育的生产力就不可能被释放。  相似文献   

10.
唐远志 《重庆经济》1994,(5):48-49,47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造成的反差越来越大,驱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或外出务工经商,或投向二、三产业,从而也带来了土地向来外出有劳力的农户流动。农村剩余劳力的向外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后,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抛荒,粗放经营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和约束农村经济向深层次发展。为此,我们围绕长寿县土地流转情况及土地调整的方向作些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城里人相比,土地之于农民,有种特别的意义,它替代了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而对农民的生活起到一种保障作用。很难想象,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一旦农民失去土地那将意味着什么?更何况有些地方的农民失去的不仅是耕地,有时连居住的宅基地也被有关部门以极低的代价征去,食无口粮,居无定所,这样的农民如何能够做到安分守已?这样的农村又如何能够稳定发展呢?  相似文献   

12.
反对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人,通常会提出以下两条理由。第一,农村集体的领导者勾结一些腐败官员,正在大量卖掉农民的土地,还压低出售农地的价格,贪污了卖地的收入,让农民吃了大亏,不如实行私有化,把卖地利益留给农民。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上市场,乡镇机关怎么办?这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射阳县六垛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搞好机构改革、转变机关职能。  相似文献   

14.
张海燕 《魅力中国》2010,(26):126-126
本文阐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农田)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抛荒弃种的现象。从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论,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偏低,生产积极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安居乐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这个春节,对返乡农民工的意义,不只是回家过年那么简单和快乐,而意味着他们将或长期或短期地离开城市。 1978年,为了解决大锅饭的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农民通过承包的方式拥有土地,实现了耕作上的多劳多得,一批农民因此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态势,一是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突出表现为农产品卖难、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增势趋缓。二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三是农田抛荒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使农业走出低谷,步入经济发展的快速轨道? 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有效途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坚持…  相似文献   

17.
潘敏 《辽宁经济》2004,(11):37-3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过去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现今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的角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安徽省无为县土地抛荒面积日渐增多,截至2000年底,全县抛荒面积已达9454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1%),目前已成功解决了59000多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 1、直接的经济原因。1亩圩田,如果是一年两季水稻,总产800公斤,价值720元左右,除去两茬的种子、化肥、牛力280元,农业税60元左右,外资还贷15元,两茬的水费、电费、小机费等生产费用60元左右,忙了大半年,一亩纯收入只有300元左右。如果受灾,减收甚至无收,连成本也搭进去了。因此,部分农民不愿种田,直至抛荒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土地应获得平等的"权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刻不容缓。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土地产权该不该归还农民?面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有什么能够阻碍加速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呢?一、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激活城乡要素市场的关键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农村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国农村改革就是从土地承包经营开始,进而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然而,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种地不赚钱,土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怎样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首先,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户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而是一个面对市场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农民必须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近几年,山东省乐陵市依据行情动向和消费者需求,并结合本地优势,及时调整农业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