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切变革都是逼出来的 一切变革都是逼出来的,转变发展方式也是逼出来的。这是因为环境变了,逼着国家要转变,企业也必须跟着转变。很遗憾,现在很多民企还没有感到这个压力,还没有看到近些年来环境已经发生了三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最近两年,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火爆,各类紧缩性政策不仅没有抑制过热的股市,相反,进一步刺激了居民投资的热情,不少学者认为是流动性过剩所致,其实,我国资本流动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文章从居民的心理状况入手,结合部分社会热点问题,分析造成居民狂热投资的基本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博弈论与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不确定与竞争条件下企业投资策略行为与产能过剩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产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R&D投资内在动力,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低端产能重复建设;(2)为了阻止霓争对手进入,企业采取超产能投资策略助推了产能过剩。基于此,提出了从企业投资决策视角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流动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储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基本成因是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分配结构的长期失衡,深层原因是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流动性过剩不是一个在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继续实施紧缩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分流储蓄与外汇储备,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孙业利 《中国企业家》2007,(17):122-123
招商的人应该转变思路,走另外一条道路。他们应该讲和谐社会、生态环境,讲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等。环境变了,就要重新学习,如果不会学习,他们的命运就坏下去了  相似文献   

6.
《企业与市场》2006,(4):12-13
对今明两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人们讨论较多的是如何防止通货紧缩,处理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在部分行业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通货膨胀也在低位徘徊,但今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投资过热,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把握好适度偏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有必要。要特别关注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防止重蹈以往五年计划头一两年投资过热的覆辙。  相似文献   

7.
低迷的物价,疲软的市场。面对手感冰凉的中国经济。一个主流“药方”是刺激消费。全国知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则认为:消费是把财富变成粪便,启动经济要靠投资。他说,中国目前的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总量过剩。如果一味刺激消费。其结果是坐吃山空。他打了个比方: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万元储蓄,是用来买酒喝买VCD吃光花光。还是买台拖拉机投资搞运输呢?当然应是后者。一个国家不就是一个大家庭吗?对于中国这样劳动力供应总量绝对过剩的国家,只有扩大投资,才能给中国人造更多的饭碗。而解决失业问题,应该是今后中国社会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层面的转变1.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将财务管理目标从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市值最大化逐步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转变。具体来说,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企业应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纳入投资决策依据,避免出现盲目投资与过度投资,最终造成产能过剩,浪费社会资源;与此同时,不应把NPV作为判断项目投资可行性的唯一指标,而应将资金投向国家大力倡导的新能源项目或是科技创新项目等,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为投资活动提供资金时,需安排好内外部资金的匹配,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国家资本的整体使用效率。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落实安全生产,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污染排放,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荣华 《企业经济》2012,(1):162-165
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主体留于应急的产品数量超过了风险程度和风险偏好所应当持有的数量。一国微观上和宏观上都有可能出现流动性过剩,一旦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过多,该国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在封闭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在开放经济中,如果该国的出口状况良好,则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往往就是国内消费下降。流动性过剩会带来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等诸多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措施应对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0.
在2007中国经济关键词中,似乎没有哪个词汇比“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解释是,储蓄和投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矛盾始终存在,在2008年“4万亿”经济计划的刺激下,产能过剩的矛盾在近年来更加突出。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电信服务业     
《中国企业家》2003,(10):104-106
由于前几年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网络资源过剩,2002年投资放缓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影响不大,但却让通信制造业进入漫漫冬天  相似文献   

13.
目前,从金融机构存贷差变化、M2及M2/GDP增长及资产价格暴涨看,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确令人担忧。流动性既表现绝对过剩又存在相对过剩特征,实质上是投资过大、储蓄过度、结售汇制度及居民储蓄消费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和长期积累的结果。为此,本文提出破解偏高流动性重在引导东部城市的过剩流动性引向中西部农村和中小企业,健全社会保障福利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外汇储备制度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产能过剩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文章应用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来从机制上剖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GDP增长作为绩效考核的机制下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投资补贴造成了企业预算软约束,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致使大量企业涌入从而出现产能过剩。因此,需要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改革地方财政税收体制、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等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还处于以投资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投资的要求是: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一件事在笔者看来颇值得回味:7月18日,任志强针对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发了一条微博,发问:投资增长中为什么看不出过剩产能的投资下降?如钢铁、水泥行业仍保持着高投资增长?难道是为7.5%?  相似文献   

17.
《辽宁经济统计》2007,(2):36-36
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企业高层论坛上表示,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的粗放增长方式和出口导向政策,我国经济出现了对内对外两个失衡:在内部,投资比重过大,而消费需求不足;在外部,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吴敬琏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已经提出好多年,但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长期以来鼓励出口换取外汇的出口导向政策,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过高,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出现通胀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预计2005年的固定投资增长在20%以上。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纺织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并由产能过剩导致库存增加、价格回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虽然,中国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但英国在人均400美元的时候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中央把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供给…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引发危机的原因,全世界有很多说法,其中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贪婪、监管滞后、市值法会计准则、评级公司不尽职、全球贸易投资失衡等等。这些说法显然都有一定道理,但用以说明此次全球性金融大危机产生和爆发的原因,却肯定不够充分。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经济危机的根源一定是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的根源一定是流动性过剩,二者之间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常常相伴相随。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流动性过剩。那么,全球流动性过剩又是如何产生,如何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呢?  相似文献   

20.
孟薇 《中外企业家》2013,(10):34-35
一、导言 产能过剩问题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产能过剩治理政策与措施屡次出台[1-2]。学术界对产能过剩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有文献[4]着眼于企业投资建厂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知”这一因素,基于博弈理论这一分析工具,对厂商数目不确知环境下的产能竞争框架及其均衡概念给出了正式的定义和分析,建构了一个先建立产能、再进行平均分配的动态架构。本文将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演化博弈模拟的角度[5],专门探讨在投资“潮涌现象”中行业中总需求这一因素对有限理性的企业主体产能决策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