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对FDI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运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原理对FDI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产业集聚因素不是吸引FDI投资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因,而FDI却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成的短期原因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的长期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FDI与产业集聚的互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对FDI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原理对FDI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FDI既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成的短期原因,也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的长期因素,而产业集聚则不是FDI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新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把服务业FDI、产业共同集聚与地区生产率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研究。利用2003-2012年欧盟外商投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吸引服务业FDI为主要手段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以产业共同集聚为主要方式的内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生产率以及细分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服务业FDI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共同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FDI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对于服务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抑制性;分地区来看,服务业FDI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生产率均具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仅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具有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构建FDI、后向关联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0年3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后向关联度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且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后向关联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外资参与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FDI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禀赋约束;后向关联度对FDI与产业双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华友 《经济地理》2005,25(6):753-756,760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张宇  蒋殿春 《财经研究》2008,34(1):72-82
文章首先对FDI、东道国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再利用DEA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相关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FDI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显示,FDI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并由此推进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这一效应在高技术行业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也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新拓展.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中引入内生增长,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明确地思考经济活动区位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整合模型阐释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一体化现象和政策的理解,得到了比新经济地理更为丰富的结论.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其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叙述了理论演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古典到新古典区位理论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运输成本成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研究的决定性变量。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又通过改变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进一步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基于运输成本变量的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机理,指出港珠澳大桥必将成为发达地区和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FDI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关系,检验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影响显著,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引入产业集聚变量来分析产业集聚中的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集聚中的FDI技术外溢效应确实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不考虑产业集聚情况下,FDI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最后对相关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3—2004年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FDI在我国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竞争和区位特征变量一道触发了FDI的初始地理集聚,而由于集聚效应的作用,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会被持续加强,导致了FDI在我国省级地区的不均衡分布。(2)从长期来看,单纯的税费优惠手段对FDI区位选择整体上不起作用;各地区在交通、通讯和能源等硬件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对吸引FDI流入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地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并导致科教文卫等软件公共物品投资不足;此外,旨在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制度优化竞争对吸引FDI流入也具有积极作用,应成为未来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为各地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除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以外,FDI的区位选择还要受到地方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等区位条件,以及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产业集聚成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引进外资的最重要地区,FDI在这一地区内部的区位决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本文采用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和逐步回归方法并结合怀特(White)异方差检验,经验性地证实了:21世纪初以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工业企业销售产值、FDI自我积累的因果效应机制等表征产业集聚状况的因素已成为影响FDI在这一地区进行区位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经济地理》2007,27(6):956-960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琎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62-164
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到空间经济学理论都有从各自领域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所解释。我们从江苏沿江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着手研究,试图以地理集中度为衡量指标,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各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影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实证结果说明,本地市场规模、产业关联和FDI是影响江苏沿江产业集聚形成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FDI)的行业特征、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FDI不断发展,投资行业趋于多元化。(2)投资区位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各州,并逐步扩展到中部州,形成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格局。(3)投资在深化发展,但规模化集聚尚未形成。(4)市场规模、高科技人才、技术条件、科研创新能力、华人人数、通讯设施、集聚效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对美国各州高新技术产业FDI。集聚效应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公司执照税则表现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为NEG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马丁和奥塔维诺首次把新增长理论方法引入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通过资本的内生形成与地区分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形成新经济地理与增长理论(简称NEGG理论)。本文基于NEGG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技术本地溢出和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由于假设资本在地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该模型适合分析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集聚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假设技术为本地溢出时,地理影响增长,企业集中分布提高经济增长率。此外,技术溢出的强度也影响增长率,溢出强度越大,增长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充分注意,但紧随其后产生的新新经济地理却受到忽视,而新新经济地理对空间经济理论的突破是: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放弃企业或劳动者同质性假定,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质"(企业效率)的差异。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当前研究归结为DS、OTT和BEJK三大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估计偏误的校正。并且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一个理论和实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的关系.传统理论预期优惠贸易协定的成立将根据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区位和专业化模式,融合了新贸易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认为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区位.实证分析研究得最多的是欧盟,对南南型合作组织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采用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差别很大以及国家经济千差万别.实证分析的结论有些与理论预期一致,也有与理论大相径庭,甚至矛盾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层面进行理论分析,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理论的模式化、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抽象化转向异质性企业选择的微观化,进而探索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微观动力机制,即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同时成为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种内在力量。结果表明:从企业微观层面看,集聚效应在一定时期内还得继续存在;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并在产业链整合、市场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跨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