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2.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  相似文献   

4.
(一)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第一次指挥抗击曹军进犯时,关羽和张飞均不服气.后来,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关、张两人才口服心服.从此,诸葛亮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威信是指个体具有的一种使人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要当好领导者,有无威信十分重要,因为这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但威信不是上级授予的,更不是自封的或主观上认定的,而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和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军师,但其实诸葛亮除了具备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之外,他还是一位极擅长营销的营销员。诸葛亮出山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自我营销,他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营销策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使自己一跃而成刘备的军师,为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为天下三分之势建立了汗马功劳,受到后世的景仰,诸葛亮精彩绝伦的自我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10.
布衣出身号称"卧龙"的诸葛亮满腹经纶,才华盖世,躬耕南阳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感召下,诸葛亮欣然出山显身手,几番征战几度坎坷,终于协助刘家军夺得蜀地一片乐土,与中原的曹魏、江东的孙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诸葛亮的确不同凡响。初出道牛刀小试博望坡,"火烧新野"摄敌胆,联吴抗曹以"草船借箭"节省大笔军费,"借东风"一把火烧得80万曹兵灰飞烟灭;白帝城摆"八卦石头阵"在刘备输干了老本时不至死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12.
1.“智借荆州”占领地。诸葛亮还未出山,就认识到拥有领地的重要性。赤壁大战后,他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袭取了荆州。而刘备因为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好向诸葛亮“借”取荆州。之后,刘备以此为根据地,乘机取得了西川与汉中等地,终于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可见,巧借他人地盘来开辟自己领地,进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诸葛",因为诸葛亮成为绝顶聪明的代名词。上一次我们已经谈到,从史实上看,诸葛亮只是被刻意神话的、重文轻武的普通人而已。但诸葛家族的确出过"文武全才"的人物,不过这个人却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瑾被描述为能力一般,只是因为诸葛亮的面子,才在吴国居高位的庸才。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瑾是个比诸葛亮还招人喜欢的人物。德盖天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父亲过世之时,诸葛亮八岁,诸葛瑾也  相似文献   

14.
失街亭真相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看电视剧《三国》,深深感叹:诸葛亮深得执行力管理之妙口阿!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创造了以少胜多、大败十万曹兵的辉煌胜利,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蜀军中的指挥权威,以及他日后排兵布阵的规矩。对于诸葛亮来说,刚开始时是既无军功、又没资历,被众将领看作是一介“布衣草民”,要想指挥三军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矩作为执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军事谋略和今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智慧"和"忠诚"这两个中国词语,如果要同时寻求明星代言人的话,诸葛亮无疑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最好的人选.然而,诸葛亮越完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苦心经营的那爿蜀店日益没落的事实,越穷尽悲哀.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怎么看都是诸葛亮一种偏执狂式的演出. 在诸葛亮身上,深透着一种完美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出山总有路就看怎么走──黔阳县龙田乡靠引进和联营发展乡镇企业杜美宏山区发展乡镇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方法的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乡镇。然而,地处湘西山区的黔阳县龙田乡在缺这缺那的情况下,仍然走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他们走出山门,在1...  相似文献   

18.
箴言     
《秘书工作》2013,(8):3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打破常规思维的一种冒险举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从不冒险。但街亭失守后,出现了非常危险的情况: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兵临西城,而当时诸葛亮身边,已无一员大将,老弱残兵,不过2000多人。如何渡过难关?从不冒险的诸葛亮在此特殊情况下,冒了一个大险:城门大开,诸葛亮则于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结果司马懿疑有伏兵,退兵而去。这里诸葛亮采取的就是“超常规思维”,遵循的就是“例外原则”。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采取这种非常之策,纵令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避免兵败城破的危险。而司马懿之所以失败。恐怕还是他受了常规思维的消极影响,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用老经验处理新事情,结果上了大当。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企业文化》2010,(8):58-61
如果司马懿是个山头大王、或是一个土匪强盗的话,那诸葛亮绝对不会用《空城计》。正因为司马懿有着雄才大略并熟知诸葛亮,诸葛孔明才敢用这个计谋。司马懿毕竞是司马懿,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中了诸葛亮的计。同样是《空城计》,上面坐的是诸葛亮,司马懿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上面换成张飞,我想早就杀了进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而如何管理才管得合理呢?本期智库请太平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罗国华、太平洋海南分公司总经理何问锡、生命人寿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大勇谈谈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