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周期的形式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今后的持续增长过程中将由“峰前谷后”的极度非对称性周期逐渐向以自然率为平均增长水平的对称性周期转变。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长尾特征必然带来经济“软着陆”后的“软扩张”。目前经济增长的总需求驱动、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和谐影响等,都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中的代表性属性。 相似文献
2.
李瑛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本文运用“峰—峰”法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周期。通过前三个周期与最后一个周期的对比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在长度、波幅、位势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运行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总供求结构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周期形成机制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出现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4.
一、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比较根据波谷—波谷这一经济周期划分的常用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至今,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而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更有比较意义。1.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古典型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5.
2007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2006年GDP增长率达到10.7%后,2007年一季度经济继续升温,国内外需求旺盛,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等支撑条件改善,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然而,在消费、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投资增速虽略显温和,但规模仍然较高,新开工项目居高不下,投资增速 相似文献
6.
从1991年进入回升期的我国本轮经济周期现在已经越过1993年的峰顶,开始缓慢地向本轮波动的谷底回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次经济周期,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预计将在今年达到谷底。1.在本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宏观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平稳回落,经济仍然蕴含着强劲发展势头,各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仍将处在高位上,形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首次高位谷底。我们利用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对1996年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1996年的预测结果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3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左右;工业产值增 相似文献
7.
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外贸,物价,财政,金融等主要月度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周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周期波动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产生了7-9年为主的中周期波动,此外,围绕2-3年还存在一个作用相对较弱的短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能力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利差先行指标.然后,利用基于利差先行指标的动态Probit模型检验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经济周期波动状态的预测能力,并且对静态Probit模型和动态Probit模型、各种动态Probit模型之间的预测效果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对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具有比较稳定的指示作用,利用经济状态先验信息的动态Probit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静态Probit模型. 相似文献
9.
陈利锋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0(5):9-15
通过采用非线性移动平均方法求解得到了一个三部门的中国经济周期模型,在此基础上考察并比较了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于中国经济现实数据的拟合程度。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非线性移动平均模型相对较好地拟合了中国经济的现实数据,原因可能在于:(1)非线性移动平均模型的二阶核密度与三阶核密度函数均表明以产出为代表的变量的二阶成分与三阶成分对于变量的变化具有持续性、显著性作用,而线性模型则忽略了高阶成分;(2)线性逼近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外生参数,这些参数校准与估计过程中的偏误导致线性模型对现实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差。因此,采用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国经济周期可能优于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份产业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基于贝叶斯潜在多动态因子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基于吉本斯抽样估算的贝叶斯潜在多动态因子模型,估算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实际产出波动的全国、地区和省份动态因子,发现全国动态因子和区域动态因子较好得刻画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区域经济事实。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全国动态因子是省份第二产业实际产出波动最重要的驱动力,异质性成分是省份第一、第三产业实际产出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动态因子影响力弱,省份动态因子对第一、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动态因子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省份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和区域以及省份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1.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建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3):39-48
本文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由此解决了将Markov模型应用于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难题。运用修正后的Mark-ov模型,本文对我国1953~2005年的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经济周期性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关于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波动关联性研究结论的分歧源自仅注重样本区间内整体关联性的检验,忽视了分析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与证券市场波动的特定关联性。基于向量SWARCH模型,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GDP增长率与证券收益率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虽然“整体关联性”检验不支持经济周期与市场波动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论,但“状态相关系数”却显示两者间的关联性具有“区制转移”特征,并体现了对前者依赖的“门限效应”和“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朱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1):67-81
在动态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下,本文构建了线性平滑税、累进税、税收预算软约束和税收比例增长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税收模式下的增量税收冲击对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预算软约束下的税收增长模型更适合中国的宏观财政DSGE模型;政府税收增加会挤入代表性消费者的劳动,从而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货币政策冲击是总产出预测误差的主要波动来源,其次是技术冲击和税收冲击;由贝叶斯冲击的历史分解可知,技术冲击和税收冲击是推动社会总产出波动的主要力量,货币政策冲击和税收冲击是推动消费变动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研究及其产业结构特征(1992~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结构突变模型,研究了1992~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研究发现,该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别经历了一次六阶段的U形中长周期和一次三阶段的V形短周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存在季度性。通过对三次产业GDP增长率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偏离,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改进后的经济景气分析系统、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和STR等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对2010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可能达到10%。1999年以来,物价随景气状况的改变呈现出状态转换的非线性变动特征。CPI从2009年4季度开始进入新一轮物价上涨周期,预计2010年CPI上涨3.2%,出现温和通货膨胀,但从2010年4季度开始物价上涨压力有望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能够同时捕捉区制转换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包含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1995~2009年间我国政府支出冲击效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虽然财政支出冲击的传导机制出现了局部的趋势性变化,但是对冲击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冲击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冲击本身的波动性。冲击的波动越大,冲击效应水平越高。这也使得冲击效应的动态变化在样本期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制转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锁模的地区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化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我国6个经济划分区1952~2004年的年度GDP数据,通过频域方法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化趋势,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反应、方差分解以及非线性检验等实证研究了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波动之间具有非线性锁模(mode-lock)发生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锁模这一内部机制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同步化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Riassunto In questo lavoro gli autori si propongono di evidenziare, tramite tecniche di controllo ottimo, l'insorgere di un ciclo politico economico nell'andamento del sistema economico, cioè l'eventuale manipolazione da parte del governo della situazione economica al fine di essere rieletto per il successivo mandato.Il modello proposto prevede una funzione di costo-popolarità, che determina la rielezione, lineare-quadratica rispetto al reddito nazionale e all'inflazione. La formalizzazione quadratica sia rispetto alla variabile di stato che alla variabile di controllo è motivo di alcune complicazioni analitiche del tutto estranee alla letteratura esistente sul terna. Il modello, da un punto di vista economico, si presenta più ricco e completo rispetto a quelli riportati in letteratura: in esso infatti, oltre alla curva di Phillips, sono presenti anche le equazioni IS-LM. Questa caratteristica rende possibili alcune considerazioni riguardo al ruolo dei fattori monetari e della spesa pubblica all'interno del ciclo politico economico.Dall'analisi svolta nell'articolo risulta confermato l'insorgere, sotto alcune condizioni, di un ciclo politico economico. Per determinati valori dei parametri del modello il comportamento può comunque anche essere caratterizzato da oscillazioni smorzate o da una continua espansione economica. 相似文献
19.
Luca Pensieroso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7,21(1):110-142
Abstract.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Among the differing new interpretations, the real business cycle (RBC) approach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t represents an outstanding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rying to cast the Great Depression within an 'equilibrium' framework.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the RBC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larifying it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paving the way for future assessments of its valid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