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分粥     
《中国供销商情》2006,(6):68-68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刺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相似文献   

2.
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每人只有一天是吃饱的,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3.
谢获宝 《大经贸》2002,(3):84-85
分粥的故事曾经几次听到朋友讲述这样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几个和尚,大家一起生活,每天早晨都要喝粥。怎么分粥呢?大家首先推举年龄最长的老和尚分,因为长者受人敬重,有威信,能服众人。年长者果然不负众望,分配公道。但是,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多久。一些和尚善于在长者前捡好听的话说,关系就比较融洽;有  相似文献   

4.
曹毅 《中国市场》2008,(42):56-56
<正>有论者评说:经济学家们强调效率,却忽视了公平;现实中公平和效率往往是矛盾的,一味讲公平,却又影响了效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原理"。假定有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的国家,这个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他们分别集中居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每天分给他们同样多的粥。东部的富人人数少,粥相对来说就多,每天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每天都有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每天又都有千千万万的人被无情地淘汰出局。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和很多人一样遍尝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摸爬滚打,历尽艰辛。最深的感触是,一个人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只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总结、反省,  相似文献   

6.
93岁老中医吃了60年的养生粥
  前不久看了央视四台的《中华医药》节目,北京一名老中医已经93岁了,面对镜头精力旺盛思路清晰。他至今都退而未休,不仅要来自给全国各地的病人看病,还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日程安排比30多岁的壮年人还满,每天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从不知疲惫。
  据他说,他30多岁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现在好,因为白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到了晚上他就特别疲惫。于是他夫人给他熬了一种粥,每天早晚喝一碗,3个月后他的精力明显比以前好很多,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可以给人看病。就这样,他坚持喝了60年。  相似文献   

7.
授权艺术     
苟践 《销售与管理》2005,(5):110-111
周先生最近很郁闷,作为销售主管他居然没有权利开除一个不合格的销售员。更让他不开心的是,他事事都必须向领导汇报!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在他们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只是一个摆设,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领导看好这帮人就可以了。这也难怪,老板是一个喜欢亲历亲为的人,授权在这个公司好像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行为思考。因此,在他手下做事,有能力的人无事可做,没能力的人乐不可支。面对这种现状,周先生在思考,他是不是应该离开。  相似文献   

8.
《浙商》2011,(5):60-61
勤劳劳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身边的员工和地方官员对他的一致评价。他最令人尊敬也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习惯是,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车间去转一圈。在6点30分职工开始陆续进入工厂时,他坐在工厂大门口的石凳上迎候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有时候他会拍着新员工的肩膀说:“年轻人,多挑些担子!”“啪啪”两声,被拍的员工立刻挺直身子,兴奋莫名。每天早上z点钟高层领导的例会,他会准时到场。他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而且不以为累,因为摆弄钢铁是他最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我常去一家粥店吃粥。这家粥店并不大,但是生意真好。每天我去的时候,想找个座位都很难。盛夏时候,这家粥店里依然挤满来吃粥的顾客,大热天里大家依然吃得一副爽口爽心的样子。早上时段,同样有许多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进店来喝粥。城区其它地方开的粥店,却一个接着一个倒闭了。那些店为什么倒闭,  相似文献   

10.
10月24日,在《Science》期刊注销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第一次证实“暖”的东西真的会“暖进心里”!他们找来了41个大学生作实验,先递给他们一人一杯饮料,有的是热咖啡,有的是冰咖啡,然后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握着那杯咖啡走进门,开始填一份问卷。这份问卷形容一个小存存的“甲君”,然后再请学生从1分到7分评价一下他们对于这个“甲君”各方面的观感如何,其中一项包括“甲君是不是一个温暖的人?”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国际版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每人一个要求。爱吸烟的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浪漫的法国人要了一个女人陪伴;而犹太人要了一部自己能随便用的电话。三年后,美国人第一个冲出来逢人就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机;法国人则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女人牵着一个孩子,肚子里面还怀着一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以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生意不但没有耽搁,反倒增长了200%,为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相似文献   

12.
马文水 《糖烟酒周刊》2005,(37):B0022-B0023
最近河南林州的李经理比较烦。他家里原来有五辆车,主要搞运输,看到一些朋友做酒发了财,今年三月他也代理了河南一个名牌酒。开始时,厂里派人帮忙建立了网点,他每天起早贪黑,有用不完的劲。两个月后,酒厂把人撤掉了,林经理开始陷入苦闷之中,只见投入不见收入,自己也不知道把业务员派出去干什么,二次进货的网点也不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瘪了。  相似文献   

13.
跑集     
强下学后没正当职业便开始跑集贩糖。晚上查看着一毛一毛的纸币,清点着一天的收入,强便忘了白日里风吹日晒、早出晚归的辛苦了。跑集的时间长了,强便发现,尽管东西南北地跑集,但跑集的人也就是那些个,只不过今天王庄集,他在这,你在那,明天李村集,你在这,他在那。渐渐地,强熟识了跑集的人,跑集的人也记住了他。熟悉了,彼此间便少了生分,多了关照。秀是强最近认识的。秀也是刚下学开始跑集。跑集的人见强和秀挺般配,强看秀时眼是热热的,秀看强时眼是慌慌的,便开始想成全他们。于是和强挨紧的黄叔就喊秀,来,叔跟你换个地方…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感觉、态度和想法……。它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个人怎样过活”。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由他那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社会接触所形成的内在个人特征作用的结果。因此,它受到文化、社会阶层、参考团体、家庭、个人特...  相似文献   

15.
他要做的不是一个播客,而是为播客搭建一个“居场”: 让他们自由地发声,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节目“从5个人到6个人,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开始要有功能划分,团队分工和明确的流程”。其实,就在一年多前,王微才第一次听到播客这个词,但今天他巳拥有了一个中国最受欢迎的播客网站——土豆网 (toodou.com)。在很短的时间里, 它发展到了16000个频道,50000 浏览/每天,15万注册用户。  相似文献   

16.
曾听人说过:“评判一个人的生活档次可以看他每天早餐吃什么,怎么吃。随便抓一样东西,匆匆忙忙边走边吃的人,其中的大部分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辛苦奔波的工薪阶层;而坐在宽敞、明亮的店堂里点上一杯豆浆.一根油条或是一碗白米粥细细品尝的人即便不是office白领.那他也一定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此种说法虽说有些绝对.  相似文献   

17.
北京有个蔬菜集贸市场,开始只有一个当地人卖鲜鱼,他常常拿个大喇叭吆喝,生意尚可。后来又来了个南方人也卖鲜鱼,他只是默默地挂出木牌告示:买鱼,帮您剖净洗清,另送做鱼的葱、姜、蒜。结果南方人的鱼摊前每天都挤满了人。  相似文献   

18.
《对外经贸财会》2007,(5):38-38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节气,立夏后我国多数地区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夏之初,天气时阴时晴,很多人都不适应,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肠胃不适等症状。暑温挟湿,容易使人有胸闷、身重、苔腻、口干、口苦之感。因此,专家提醒,这段时期切不可吃过于油腻的食品,不妨多吃一些味道清淡的粥水,好好调理一下肠胃。本刊特为您精心挑选8款适合初夏时节调理的药粥,祝愿您度过一个健康、愉悦的初夏。  相似文献   

19.
王军 《糖烟酒周刊》2005,(30):B002-B003
王经理是一个白酒经销商,2004年与企业联手运作一个中档白酒,在厂商的紧密合作和精心策划下,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产品导入了市场。因为和企业是战略合作关系,市场铺货和终端广告、促销是企业投入和策划的。作为代理商,他负责人力、物力的支持和终端开发及其他社会关系方面的疏通和维护,所以从市场启动开始,他就开始盈利。从最初的每天十几件到中期的每天三十多件,他的销售利润逐步增长。从去年8月份开始。销售量大幅攀升。12月份产品引入流通渠道。销量成倍增加。销售利润也达到了最高。  相似文献   

20.
《销售与管理》2006,(2):37-37
郑伟东曾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但从去年开始就已经不再南下“捞生活”了,两年前跟老乡一起到广东一家油漆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只有可怜的1000块钱。日子长了,他觉得要想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必须自己干点什么。他开始留意各种致富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