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在团结民族,增强民族创造力上起着重大作用。我国人民在精神文化上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并且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质及特征,同时也提出一些关键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法德并重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与德治二者统一于整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的需要,实践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发展性的特点,具有强大的引领、凝聚和推动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化资源,我们中国人对优秀的化遗产要努力继承,在此基础加强精神明建设,勇于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从制度建设、发展方式和观念转变等方面发展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它以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发展创新丰富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通过对"为了谁"、"依靠谁"和"满足谁"等三个问题的精辟解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进一步发展了中国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发展国际交流,参与世界竞争的条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和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立基于且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远、更持久的自信。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实现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三个方面阐述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大力弘扬文化自信,亦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价值转型、中西方文化长期交融、交锋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一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基础服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此文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建设的必然性,采取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任何政党,建立先进的政治文化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新型政治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发展丰富了这一文化,而科学发展观更为构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信仰的政治价值新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4.
道德也出竞争力,立足新历史时期形势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发展与深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化,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固绕“以人为中心”,坚持借鉴、发展和创新的原则。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化建设中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正确的探索期、正误交织的曲折期和严重错误的失败期;思想框架几乎涉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其探索有成绩也有失误,但作为起点和正反经验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阻滞中国继续向前发展的社会文化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的角度来论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何以可能,及其当下所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