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林 《财会月刊》2005,(8):44-46
本文首先阐述了代理成本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进而对资本结构中的一支--债务做了深入分析,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的债务融资期限和债务融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有效安排企业的负债结构控制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从代理成本的视角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内容包括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界定及代理成本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评价现有文献,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为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代理成本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代理成本最先由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他们在综合资本结构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股份公司存在的两类典型的利益冲突和代理关系: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之间的代理关系;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之间的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蒋冲 《企业导报》2013,(24):31-32
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研读《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代理费用与产权结构》一文,提出有关代理费用个人见解,并从代理费用产生原因、代理费用减少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 (债权资本 )与所有者权益 (权益资本 )之比。资本结构优化即企业通过合理的融资安排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这是西方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而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不仅是企业理财问题,还有降低权益代理成本问题。只有在优化国有企业的债务与股权融资结构的同时,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才能降低总融资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资本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权益代理成本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资本结构理论从最初只注重税收、破产等因素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础理论,着重探讨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张蕊(2002)认为"最大""最小"法则、资本保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  相似文献   

7.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会引发不同的代理成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以及债权人与权益投资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格局。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中,债务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债务在第二类代理冲突中的作用与第一类冲突中显著不同。当企业股权集中时,大股东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企业的主要代理问题成为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这会导致其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与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成本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会引发不同的代理成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以及债权人与权益投资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格局。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中,债务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债务在第二类代理冲突中的作用与第一类冲突中显著不同。当企业股权集中时,大股东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企业的主要代理问题成为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这会导致其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与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成本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一个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上解释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揭示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及企业财务行为的内在关系,为企业投融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为核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突破了MM定理研究框架的束缚,开拓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对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转轨时期的我国公司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资本结构与代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股权结构集散程度,将代理问题分为经营者代理问题和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本文对国内外资本结构与经营者代理问题和资本结构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姚泓江 《价值工程》2011,30(34):116-116
资本结构是现代企业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企业的实际资本结构复杂多变,理论分析存在一定的抽象性。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本结构理论被美国财务学者归纳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50年代以后以MM理论为代表的资本结构理论则被称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分析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公司目标假设,以资本成本分析为基础。其中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传统折衷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本文主要是探讨当今企业的资本结构受哪些因素影响,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需要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因没有考虑负债对企业的影响,权衡理论认为负债会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降低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成本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修正现值法、权益现金流量法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是西方主流反映负债融资对投资项目价值正负效应杠杆企业的资本预算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By combining insights from relational network theory and agency theory we identif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embeddedness approach to partner selection decisions in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Employing a longitudinal dataset comprising the investment syndicates for the population of UK management buyouts between 1993 and 2003, we find that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s less important for selecting partners when agency risks are low, allowing firms to expand their networks. Furthermore, reputational capital may act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gain permitting firms to expand their networks. Our findings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al network approach to partner selections and network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是不完备的;所有权安排是重要的。公司治理则更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股份制改革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改革则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问题;要使经理的补偿收入同公司经营业绩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公司自觉的现金分红行为,强制分红政策在矫正公司分红行为的同时,会激起高管的消极抵制,所以它能否有效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尚难预料。为此,建立了一个混合策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说明了强制分红政策影响代理成本的作用机制,并将2011年出台的强制分红政策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强制分红政策能否降低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实证研究发现,强制分红政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代理成本。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中小板和微股利的上市公司而言,强制分红政策可以更加显著地降低那些主板上市公司和正常发放股利的公司的代理成本。研究结果不仅支持了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而且为进一步完善公司股利政策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多重约束决定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投资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而债务融资对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有限,相反债务融资放松了企业的资金约束,助长了企业过度投资.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应当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入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事中、事后披露,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利于提高债务融资对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Technovation》2006,26(5-6):553-560
For many years, sociologists have conceptualized and debated the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the resources embedded in an actor's social network. The notions of network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forms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yet often the value in these networks is veiled by network complexity. These associ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re typically undocumented, difficult to identify by third parties, and even pass unrecognized by their constituent members. They consist of informal Internet networks that are extremely valuable because of the strategic social capital embedded in them.Drawing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this paper outlines a methodology for viewing and valuing informal Internet networks, using small-to-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Swedish biotechnology arena as a backdrop. It demonstrates that networks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links between the web sites of actor firms, an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minent actors. Then, using structural hole analysis,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surrounding these actors can be unvei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