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相关指标分析和市场反馈信号两个方面对西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并对西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流动性过剩对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静 《西部金融》2007,(7):55-56
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银行业、企事业单位、个人客户在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改进西安地区支付清算体系效率的一些措施,期望能对西安地区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高度关联性,使得房地产业风险极易通过信贷渠道传染到银行业,进而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DCC-GARCH-CoVaR模型测度中国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并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房地产业风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过程。研究发现:由于银行持有较高比例的房地产信贷敞口,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减弱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关键在于化解房地产业自身风险问题,尤其是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风险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降低房地产业和银行业风险共生性、提高房地产企业风险抵抗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巴塞尔协议强化了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安全运营应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制度,利用市场的各类信息数据建立互通和完善信息平台,以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的垄断使现存银行兼得短期利润和进入低风险,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银行业的垄断将导致银行业的低效运行,制约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造成信用体系的缺失和银行业风险的累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格局,促进银行业竞争,充分发挥银行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2018年中国12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机制和效果.结果 表明:首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对银行业风险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银行业景气指数上升会减弱两者之间的影响;其次,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国有银行风险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非国有银行风险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不仅威胁到银行业本身,而且威胁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安全.因此对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内生性、其他银行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化及外生性三方面时流动性风险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流动性管理带来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2011—2020年我国31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如何影响银行信贷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我国银行业金融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其后端技术而言,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银行业金融科技后端技术均可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发展银行业金融科技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各后端技术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平抑效果最佳;考虑银行规模及所有权结构异质性,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对于大型银行、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过度的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暴露出银行业经营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传导载体及传导路径,设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系统的警示模型,完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险性对全面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ARMA-GARCH族-CoVaR模型测度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价值较低,与银行业存在着正向、非对称的双向风险传递,且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要远远大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值.就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并不高.未来监管部门应当给予互联网金融宽松的发展环境,出台适当性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向普惠方向发展,从机构监管拓展为功能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时有效地防范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西安地区金融机构信贷集中现象及潜在风险,并提出使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更加合理化,避免信贷资金过度集中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分类工作在组织管理、标准分类、后续调查等方面不断加强,监控可疑交易、预防洗钱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本文在调查庆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做法的基础上,对该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以促进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流程上控制防范洗钱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的微观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这是银行业监管的宏观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银行业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银监会成立之初,刘明康同志就提出,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点是: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提高透明度.即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使银行业机构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机制,严密的内控管理机制,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这四个机制构成了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个独立、健全、高效的银行业监管体系,是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证银行业稳健运行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目前人民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已基本确立,这个体系在保证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两年多时间的运行情况看,现行的监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5.
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更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核心。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已经超过20%。这个惊人的数据表明,银行业已经是风险四伏。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已迫在眉睫。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实表现1.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我国银行业目前表现最为严峻、最为突出、最为集中的风险,它来自于银行机构自身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从资本构成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大大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速大大高于资本增速,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从资产…  相似文献   

16.
王权 《西部金融》2005,(2):54-55
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第二,按照<巴塞尔协议>实行充足的资本金制度;第三,实现银行业监管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安地区为背景,在调查高等教育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及信贷投入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贷款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国际化意味着金融机构更全面和深入地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机遇,合理应对风险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银行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战略,结合国内银行实际,认为:“系统性战略风险”是风险评价的基础性指标,国内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其治理结构、指标体系、操作系统需要相应升级.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行为动机及系统风险进行理论推演证明:商业银行具有开展混业经营的动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存在使银行业系统风险增加的可能.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表现出强烈的混业经营发展意愿,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间接效应为负,充分证明了当前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所蕴藏的风险;而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净效应为负的结果表明,虽然商业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努力开展混业经营,但是这一结果反映出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很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商业银行从自身收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的混业经营行为与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随之步入下行调整期。但在国家“保增长”政策的支持下,银行业发展既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面临新的机遇和市场机会。本文通过对2008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回顾,分析2009年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市场机遇,为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