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实际教学体验提出了具体策略。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也可以减少学生的英语学习误差,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各高校应该首先重视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多组织学生和外国人交流、了解外国文化,并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本文主要探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它渗透到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3.
学习语言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跨文化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跨文化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文化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而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掌握。本文在概述高校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内涵关系与论述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世界英语理论认为: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语言,但英语并不仅仅属于英国,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使用英语时,也会让英语浸染上不同文化的色彩。当前,国内高校英语多元文化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世界英语理论指导下开展英语多元文化教学,则可以补上这一短板。本文将阐述世界英语理论,分析当前高校英语多元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应用世界英语理论进行高校英语多元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新生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一,许多来自山区和经济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经济务件所限,其英语听、说能力很差,在高校学习期间,对英语学习在心理上有很大的畏难情绪,面对高校新生在英语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起平等、和谐、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绚丽多姿的语言天地。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我国各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掌握词汇、学习语法和外国文化的必要手段。学生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决定了他们接触真实语境的机会,也影响了他们的英语成绩。然而,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因为大学英语教材中缺乏真实有趣的语料,并且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大多缺乏英语阅读动机,课外阅读少之又少。针对这个问题,论文旨在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实验检验休闲阅读项目的设置对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内在阅读动机的有效性,并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其内在阅读动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同时也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其他国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习惯缺乏认识的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教育,尤其是英美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8.
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中国高校的很多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也无法有效地融入和渗透中国文化以帮助学生提高中国文化英语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想在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必须切实提高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吸引国内外最优秀学生就读中国高校,成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针对国内学生,高校通过自主选拔加分,努力提前锁定优秀生源。这一过程中各高校设定的选拔标准,不仅成为各地中学的教学和广大优秀考生复习的指挥棒,而且,按该标准招收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否能迅速适应国际化课程、具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2013年"华约"、"北约"等联盟决定将取消自主招生中的英语笔试,这无疑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错杀",也与今年1月教育部"一号文件"的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呼吁在今后的选拔标准中恢复对英语能力的考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旅游业在国内快速迅猛的发展,各高校开始对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笔者对旅游英语教学中异质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与探究,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异质小组学习方法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吸引国内外最优秀学生就读中国高校,成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针对国内学生,高校通过自主选拔加分,努力提前锁定优秀生源.这一过程中各高校设定的选拔标准,不仅成为各地中学的教学和广大优秀考生复习的指挥棒,而且,按该标准招收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否能迅速适应国际化课程、具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2013年“华约”、“北约”等联盟决定将取消自主招生中的英语笔试,这无疑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错杀”,也与今年1月教育部“一号文件”的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呼吁在今后的选拔标准中恢复对英语能力的考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新数智技术的蝶变式发展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也使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培养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当前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中存在内容系统性不足,方式方法上有待创新等问题。数智赋能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可通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资源供给、拓展智慧教育新场域、释放智慧教学新效能、深化多元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完成自身培养目标,进而推进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离开文化来谈语言,那么语言将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我国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得不到应用,失去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本文就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并作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一些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习得词汇则是一种广泛认同的附带习得方法。精读习得词汇能精准习得词形与词义;泛读习得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词在文化语境中的含义;通过朗读方式习得词汇,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对应词音与词形。应根据不同阅读方式的利弊,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阅读策略,有效习得生词,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语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各大高校也在逐步加深对英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但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要将我国本土文化融入其中.真正实现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互动。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几点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间文化的互融、互通逐步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需要更多地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这一内涵本质上探讨与实践,应将具备的专业文化涵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专业文化融合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关键是对其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归属.摒弃更多的从利益角度的思考,只有对产业、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融合,并渗透到专业建设及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向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才能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18.
对母语文化的学习掌握以及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暴露出对中西文化学习不平衡性的问题.本文调查湖北经济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学习现状,并分析影响他们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因素,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论文探讨了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以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对理工科院校中国文化课程体系设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路梆子和二人台是中国北方的传统剧种,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此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教育,让他们学好英语有助于将祖国的戏曲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采用TBLT教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