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理论与实践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及其与诗歌翻译审美的关联性,提出了以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统领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涵盖了语义与交际两种翻译方式,两种翻译有着本质区别,语义翻译注重表达“原文内容”,而交际翻译的重心则偏向于译文的“效果”。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十分简练,并且神形兼备,寄托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有着较高的英译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诗歌本质内涵,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在对我国古代诗歌英译时,既要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特征,也要注重对诗歌中人际称谓、度量衡以及时间等文化的把握。从称谓文化、度量衡、时间三个方面提出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我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4.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本文基于兰盖克意象意义假说,从诗歌意象的可译性、诗歌意象理解的一致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准确表达三个方面来解析古诗英译中的认知意象。  相似文献   

5.
英语诗歌作为英语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同汉语诗歌一样,具有很强的美学感染力,音乐美便是其中之一,音乐美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在英语诗歌汉译的过程中,译者为了保留其美感和艺术感.应用了大量的翻译手法,补偿翻译法就是常用的一种,运用翻译补偿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英文诗以韵律、节奏为代表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翻译。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达到兴盛。胡适、徐志摩、朱自清、王佐良、许渊冲等人的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见证了中国20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探讨文化传播审美越要性、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初步归纳一些共性的文化传播审美规律,并分析文化传播审美规律与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关系,提出以文化传播审美规律指导诗歌翻译实践的观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欧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一些技巧,如拆字拼合、断句组合、意象叠加。中国古典诗词因其严谨的格律和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意象拼合”现象比比皆是,多个名词组合和意象叠加现象司空见惯,被西方意象派广泛引入到汉诗翻译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标准为依据,对《春晓》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讨论其在音美,意美及形美方面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翻译诗歌的的是问题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通过探讨缺失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得失问题,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不同策略的比较,可见埃兹拉·庞德等的异化翻译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因而也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色.因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意象派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同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与文化背景息患相关,诗歌翻译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本文从历史、物质、地理、数字、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诗歌英译的指导意义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王佐良的翻译历程,分析了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指出他重翻译实践和技巧而轻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中,完美表达其意境就能完美表达其审美意图.对诗歌的审美意图和内容的准确翻译还必须建立在准确的理解和表达以及对原作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对原作意境的把握、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迭、对原作背景知识的了解等几方面分析了Daddy这首诗三种译文的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汉语诗歌为例,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在其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诗歌的语言是隐喻性语言,通常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概念隐喻.通过大量实例的解读,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翻译中同样有指导作用.本文作者提出,诗歌翻译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既有可能实现基本“对等”,也有可能产生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一项人的认知活动,情感因素贯穿翻译的始终,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诗歌的翻译。成仿吾也曾指出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始终。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用最细腻的语言流露出精美、丰富、动人的情感。论文以冰心译吉檀迦利为例,结合原作的特点,主要分析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在冰心译吉檀迦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