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并给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因此要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并扩大覆盖面;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生活在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如何使这一群体摆脱困境,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综述贫困人口,尤其是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文献基础上,对城镇贫困人口预警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河南省贫困人口预警模型,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模型结果提出河南省城镇贫困居民摆脱低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贫困人口的空间转移,必然会导致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空间的集聚。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通过对城市贫困人口空间转移的原因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加就业渠道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深化改革,推进城市贫困综合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孙可娜  张学英  钟丛友  赵丽华 《现代经济》2007,6(10):126-128,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的城镇失业和城镇贫困。本文以城市化为研究背景,集中就城市贫困的理论界定、我国城市贫困产生的经济背景、城市贫困现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缓解城市贫困现象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一个令人注目的方面就是城市中的相对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文章对城市新贫困的基本情况、基本构成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依赖于"贫困识别-机理-反贫困"的系统研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敏感性高,呈现地域分布显著差异显著、结构复杂化和低龄化、贫富差距严重、空间聚居不断边缘化的特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尽管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能满足贫困者最低层次的多种需求,忽视了对贫困群体能力开发的问题。新时期的城市贫困治理应当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群体积极参加工作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广受关注,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堪忧。本文以"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贫困"展开深入分析,得出贫困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及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贫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贫困的本质入手,指出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现象已经越来越凸显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针对城市下岗失业等新贫困群体的数量日益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城市贫困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从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等相关概念入手,阐述社区在城市扶贫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社区在发挥扶贫作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为城市扶贫和社区建设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我国1978年-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无论在短期和长期对农民收入都有正向作用,这表明,虽然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削减农民收入的"切蛋糕效应",但更重要的是其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做蛋糕效应".另外,农民收入都是影响自身未来收入的重要变量,这意味着,当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便能形成一个促进自身收入持续增加的一个自我增进机制;相反,如果农民收入水平低,或者一个意外冲击造成其贫困,这就可能使该居民被"锁定"贫困.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反贫困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利用2000—2012年数据,选取新疆30个贫困县为研究主体,运用面板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从长期看,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有显著作用,且收入流动性对反贫困的促进作用依赖于该县的贫困水平;(2)短期而言,新疆30个贫困县的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的效果存在异质性。因此,建议制定以提高收入流动性和减少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的对策和机制,并注重实行差异化措施来达到反贫困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贫困增长曲线"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6年间,无论对于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经济增长都不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只有1978-1985年间对于城镇地区而言,经济增长才是有利于穷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使得穷人从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非穷人。  相似文献   

14.
尝试性地提出住房保障制度并轨的观点,认为这种并轨应该包括短期并轨和长期并轨两个层面.在短期内,应该推进租售并举的经济适用房发展模式,提高租赁型住房保障比重,逐步将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并入到租房保障体系;公积金管理实施“准银行式”的模式,实现保障资金的跨区域流动;长期内,应该构建多层次、梯度性、差异性的租房保障体系.同时,推进租房保障资金的准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提高保障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扶贫开发瞄准机制逐步建立。根据对湖北省恩施市扶贫开发现状、问题和扶贫效果的调研,扶贫瞄准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瞄准主体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整合、瞄准对象精度不高、瞄准项目偏重于短期效益、瞄准制度环境运行不畅等问题。面对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瞄准机制。在瞄准主体上要创新扶贫资源传递机制,在瞄准对象上要创新动态瞄准机制,在瞄准项目方面要创新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实现从开发式扶贫到保护式扶贫瞄准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200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MG面板误差修正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与分项消费的示范效应进行了细致的计量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1)农村总消费受到的来自城市的示范效应相当显著,在分项消费上示范效应存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其次是医疗保健支出、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而食品支出以及衣着支出的城乡联动机制并不明显,居住支出的相关性甚至为负,并且在长短期效应上存在差异;(2)城乡收入差距对总消费水平的示范效应起反向作用,但是对食品、交通通讯支出具有微弱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CHNS数据,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影响城市、农村贫困的因素,进而提高社会救助针对性。研究发现:城市、农村贫困均具有不流动性,在城市一旦陷入贫困则比农村更难脱贫;家庭人口结构对贫困有影响,且城乡存在差异;健康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工作状况影响贫困,农村非农收入降低贫困可能性;城市就业冲击对陷入赤贫有影响。因此,低保救助应关注持续贫困家庭,减弱贫困不流动性;人口结构应成为低保救助依据;社会救助中应考虑增加医疗救助;应增加城市贫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应增加贫困家庭教育补贴,降低城市儿童看护成本。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协整理论,对山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980~2003年,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具有协整关系,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具有稳定性,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从长期看,要刺激山东城镇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刺激消费的降低利率、增加消费信贷等短期性政策,虽然短期内可能扩大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下一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9.
脱贫与发展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同时我国面临着城市居民需求增加而城市供给不足、贫困地区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以政策工具为视角对消费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采用内容分析与定量分析法,选取2018年至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消费扶贫政策文件为样本,对其政策工具进行编码,构建起基本政策、制度压力和行为动机假设的三维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显示,现有消费扶贫政策存在内在结构不合理、政策效果难以持续等问题。未来应注重政策工具运用的合理性,提高内部结构的均衡性,同时加强政策工具的整体规划,避免政策效果的短期效应,以及增强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性,发挥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地区时间贫困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性别分工所规定的家庭责任,使女性面临工作与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本文运用时间贫困的概念,即工作时间超过某一特定时间并且得不到足够休息与闲暇的情况,度量了农村地区男性与女性受时间这种稀缺资源的约束程度。通过分性别的时间贫困的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农村已婚女性是最容易遭受时间贫困的人群,当地劳动力结构转移对男性与女性发生时间贫困的概率影响有所不同,女性受到的边际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