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闻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4,(4):28-28
“我们更注重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这是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所说的话。在记者会上,外国记者把“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的论调抛给了李克强,李克强表示,“我也注意到了关于中国经济偏悲观的报道,但是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预期7.5%,实际7.7%),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李克强向中外媒体坦承,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主要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刘琪 《企业文化》2021,(1):57-57
“中国经济能够稳定恢复,得益于我们围绕保市场主体实施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就业,有就业就有收人和消费,就能推动经济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主要国际经济机构负责人在举行的第五次“1+6”圆桌对话会上如是说。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注重采用市场化手段,集中政策资源直接面向市场主体,特別是帮助中小微企业和...  相似文献   

3.
2014年9月13日,周六,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宏观经济数据,重要的工业增加值跌至近6年以来的最低点,发电量、信贷等其它指标也都在走低。不过,9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李克强反驳了近期数据异动造成的经济失速担忧,重申只要就业不出问题,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这句表态,显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波动的容忍度。换句话说,今年的后四个月,更可期待的是强改革,而不是微刺激。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走到了一个关键十字路口。如何解读近期变差的宏观经济数据?改革和刺激的矛盾能否调和?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过渡之间,7.5%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完成,将来是否需要调整?带着以上疑问,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相似文献   

4.
信息广场     
李克强:服务业是最大就业容纳器本刊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出席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并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的主旨演讲。李克强指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现在,中国许多工业产品供过于求,服务业的增加值虽已经超过工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农业,但仍有许多领域供不应求。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可以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形成稳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也会对经济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2016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举行。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财经热点     
正亚行维持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称,平稳的消费和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将支持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中国面临房地产行业持续放缓、以及今年早些时候的信贷增长紧缩以及劳动力减少等压力,但亚行维持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测,即2014年为7.5%,2015年为7.4%。亚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表示:"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比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更为重要。即使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只要就业情况良好,就没有必要惊慌。"受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华"集聚效应"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越来越具有规模化,在这种数量上的增加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跨国公司投资背后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即跨国佘司"集聚效应"。这种效应不仅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集聚,而且通过要素质量和效率增进强烈地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时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强烈。但是,跨国公司群体和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我国企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集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艰巨性。跨国公司"集聚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跨国公司在华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声音     
7.6%是水分较少的增长率,是在潜在增长水平区间内的增长率,充分反映了全球经济态势,显示两会报告设定的7.5%增长目标是合理的。而去掉了超过正常投资增长的过度依靠投资增长的增速部分后,是更扎实的、"水分"较少的增速。——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为防止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确有必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但稳增长的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要高度一致,切忌过度的刺激违反规律推动短期过高增长。  相似文献   

9.
财经热点     
正楼继伟:目前焦点是降通胀促就业而非增长"我们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就业率,"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期间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他表示中国目前的关注焦点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促进就业,而非增长。关于全球经济,他认为,新兴经济体只能依靠自身结构调整,外部则需要短期流动性帮助。如果需要长期流动性帮助,就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要求其承诺改革计划。关于基础设  相似文献   

10.
宗智 《新远见》2013,(10):1-1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借用流行美剧的说法,向世界宣布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如果用"季"来划分"中国经济奇迹"剧情的阶段,"第一季"的故事无疑是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始积累。这期间,年均9.8%的增速为中国人带来爆炸性增长的财富,可谓赚足了眼球,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积累了矛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的形势下,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愈加重要和迫切.就业乃民生之本,在"保增长"的同时,能否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大势·大事·大市——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9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会上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四季度有望结束第二次经济增速下降的局面"。郑新立指出,官方强调扩大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迎来改善居住条件、轿车进入家庭的黄金时期。"需要把住房、汽车这两个几十万元级的消费品疏导好,老百姓购买这些商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就业属于经济范畴,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就业工作必须以民生为本,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和经济结构高效率调整作为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从而决定了就业工作的宏观经济环境,既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容忍短痛     
在经济低迷之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能来自企业创新,政府更要懂得放水养鱼,容忍财政下滑的短痛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强,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于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的猜测。老外创造的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由此大热。英国投行巴克莱在一份报告中称,"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的确,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多次强调,"长痛不如短痛",要少管市场多放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坚持放权,停止扩张性政策,回归市场化调控,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泛赞誉。问题是,中国经济局势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5.
时事聚焦     
总理记者会勾勒十四五开局之年施政要点,政府支出更多向民生倾斜。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克强就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经济热点以及医疗、教育、养老、托幼等民生关切予以一一回应。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总理记者会勾勒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施政要点:保持政策连续性,注重"把肥施在根上";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留得"青山常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到2008年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无一不牵扯着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大军。2008年的中国经济艰难而又沉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试图通过1981-2006年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的数字微观的展现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能从中抽丝剥茧展示给您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袁明智 《财会月刊》2012,(24):17-21
本文建立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解释税收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家庭工资收入与就业影响经济增长背后的逻辑关系,并利用中国1978~2009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证实了理论推断,税负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税负处于低水平时提高税率能够增加经济产出。税负通过政府投资影响劳动的边际产出进而影响收入,最后通过就业影响经济增长。税负与就业也存在稳定的倒U型关系,税负较低时提高税负就业增长,当税负高到超过临界值后,税负提高就业量就开始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相似文献   

18.
赵福帅 《英才》2012,(12):154-156
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对传统的恢复,是普通民众自发地回归传统所带来的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我们的制度创新实际是制度回归。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GDP增长7.4%,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近期增长数字更创下14个季度以来的新低。那么,本轮经济放缓的原因何在?各方给出的解释不外乎海外需求不振、周期性下滑、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面对《英才》记者,中欧国际  相似文献   

19.
《上海企业》2012,(8):48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著文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辽宁、江苏、广东等五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仍较大。首先要破除一个GDP迷信的观念,中央已多次提出,不要唯GDP论,以GDP增长为唯一的目标,并主动把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调至7.5%,把"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长目标调至7%。又是一些地方对中央的精神口头接受,实际定的GDP增长目标都在10%以上。所以,眼看这个目标有困难,就什么手段都用上了。看来转变思想观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个态容易,誓言可以讲得响,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又犯了唯GDP病。其次许多地方GDP增长下降,背后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靠低工资、低环保支撑  相似文献   

20.
2009:中国经济面临多重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末,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暖冬计划",4万亿投资弥补外需下滑,以实现2009年GDP8%的增长;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出口下降、消费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8%的增长,面临着严峻考验。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马晓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李建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