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标准是质量的依据,是协调社会经济活动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又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和国际惯例接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八五”计划纲要已明确了“采标”工作的奋斗目标,到一九九五年末,我国的主  相似文献   

2.
2中国标准化50年成绩斐然2.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取得长足进步为了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以便适应经济向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已经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作法。建国50年来,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先后出台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和《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对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实行标志制度、对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3.
加强企业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国外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恰恰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标准及管理水平的体现,它反映了科技发达国家的最新先进水平、经济标准及管理水平,它反映了科技发达国家的最新先进水平,也是国际市场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采标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但要进行国内贸易,还要进行国际贸易。这就必须了解、熟悉国际市场,并且使用国际认可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大公司的先进标准。  相似文献   

4.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已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做好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为重要。从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来看,截止2001年底,我国已经批准发布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621项,采标率为43.7…  相似文献   

5.
重视企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江西上饶市技术监督局饶国华江西上饶地区技术监督局姜浩重视企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简称“采标”)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谈到“采标”,人们往往想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对企业标准却...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际标准企业获得生机本溪市技术监督局苑朋先詹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无偿的技术引进,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本钢自动化仪表厂计量产品采用国际标准使企业获得了生机与活力。本钢...  相似文献   

7.
为了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简称采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关于“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规定。 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8.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简称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它对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通过它来改造传统产业,推  相似文献   

9.
业内动态     
八成主要工业品将采用新标准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十五”规划目标已经确立——国际标准转化率要达到70%;重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70%~80%;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500项,其中以我国为主起草的或我国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要超过50项,力争达到100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国家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据悉,今后5年,为了实现“十五”采标目标,各地区、各部门要将采标工作纳入本地区、本单位经济技术发展规划,对今后需要转化的8000多项ISO、IEC标准,必须用3~5年的时间,尽快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2000多…  相似文献   

10.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李忠海主任在上海市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上强调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也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日趋强劲、我国已成为WTO正式成员的今天,持续、实效地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范龙儒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简称“采标”),对于产品以外销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积极“采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简称“达标”),产品才能被...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标准化条例>第二章对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制定地方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或者重大项目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公共信息标志的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际标准(以下简称“采标”)包括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即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同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以及经闻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同际组织制定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因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做好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对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对外贸易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复关”后大量进口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优质、名牌产品占领市场。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依据,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使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与国际惯例接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采标”是我国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采标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所开发的新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我国《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有关部门也制定出一系列鼓励采标的优惠政策。应该说,从宏观角度看,采用国际标准已引起重视,一大批企业也不同程度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并取得一定成绩。有关资料表明,到1993年底,在我国制定的17000多个国家标准中,已有近7000个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40%以上,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采标率要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国际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多年来,国家将采用国际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推动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天津市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是以企业技术改造为契机,在扩大产能、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同时,因势利导,积极推动企业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使技术改造的目标和效果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全国第四次采标工作会技术监督和有关部门也多次召开采标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树立典型,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  相似文献   

17.
第四次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于1993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邹家华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及具体条件相结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家对采用国际标准仍采取鼓励政策和积极的态度。邹家华对“采标”工作提出五点具体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我国《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有关部门也制定出一系列鼓励采标的优惠政策。应该说,从宏观角度看,采用国际标准已引起重视,一大批企业也不同程度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并取得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和非等效采用。等同采用:指技术内容相同,没有或仅有编辑性修改,编写方法完全相对应。等效采用:指主要技术内容相同,技术上只有很小差异,编写方法不完全相对应。非等效采用:指技术内容有重大差异。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程度的表示方法如下表:  相似文献   

20.
《上海标准化》1995,(5):55-56,47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标准化与国际接轨步伐,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的技术政策。我们上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为实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开拓国内外市场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