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市场是宏观计划实现的中介,也是国家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桥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则可以概括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在实践上也是一个长足进步和飞跃。按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规则,国家管理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这一中介进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税收相对中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税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减少政府因课税对经济的低效干预;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发挥税制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以保证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市场经济税制改革时,应兼顾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以税收相对中性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深化我国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下。企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通过承包制和租赁制在企业的全面推行,职工的潜在能力得到了进  相似文献   

4.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一个崭新的运行机制。所谓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在这些要素中,国家、市场和企业是三个最大的要素。国家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环节,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而市场则是联结国家和企业的枢纽,是实现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相协调的中介环节。“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指明了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关系。本文仅就“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这是“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我国宏观间接控制为主模式作些探索性的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的进一步搞活,宏观经济的总量控制和调节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有计划的商品经  相似文献   

6.
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除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外,还要通过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质的区别,除了经济体制、经济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管理从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的宏观经济,地方的中观经济和企业的微观经济。因此,调整经济运行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三种调控手段,即宏观调控、中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多年来,人们对宏观与微观调控研究的较多,而对中观调控却研究较少。尤其在治理整顿期间,中观调控更显得极为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否实现,企业能否顺利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8.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杨守业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大局。(一)充分认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以政府为调控主体,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现在的问题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我国经济能否按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来运行呢?笔者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探索我国新旧转换时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市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加快改革步伐,较快地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所谓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就讲了三个方面:一是把国民企业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二是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金、劳动、外汇等等),经营人员也要进入市场;三是改变宏观微观大一统,什么都由国家控制的局面,建立以通过市场中介的间接调控为主,也就是以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办法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波动性的加剧,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控,上市公司在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市公司的生存处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的现实选择——适度下调利率的思考□王春彦崔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推进,利率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会更加明显。无论是为了求得短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平衡,还是为了改革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3.
闵华 《浙江经济》1996,(10):29-29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还有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以致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在加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搞跨行业多元经营,以致难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经营维艰。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针对房地产行业市场过热的情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使得房地产企业除了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依赖度高的行业,运营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资金压力成了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着重介绍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现状,并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现有的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目前在我国较为适用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并分别对其特性和优势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能够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战略,放弃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经济部门严重萎缩,而金融投机市场空前繁荣,外汇市场极度动荡,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短期国债市场急剧膨胀,在外国短期流动资本的参与之下,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随着外资的撤离,经济泡沫破灭,于1998年夏秋爆发了经济改革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各行各业。由于卢布贬值和停止兑付国债,大银行40%—50%的资产被  相似文献   

16.
刘哲  柯荫宇 《中国经贸》2014,(20):124-124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银行、企业和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今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解决好就业、资源配置、再生产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对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象搞市场对策那样总是使用权宜之计来应付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应当对经济走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判断,提前准备解决预案。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社会目标如何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如何管理企业的税赋,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减少市场中的不公平?政府如何实现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等等。政府对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调控,除了政府的政策监督和执行部门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微观活动单位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种市场中介组织,一般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它自身是一种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也接受市场供求调节,并追求自身的利润;另一方面,它又是执行国家政策法令的工具,国家通过这些组织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于这些组织对市场活动的参与,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中的难题:既要维护市场竞争的活力.又要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带符号约束的因子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FSR-BVAR),检验了引入汇率预期后实际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目标影响效应的变化,对比分析了实际汇率和汇率预期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汇率预期对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引导作用,汇率升值预期对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就业具有正向引导,对物价水平具有负向引导;引入汇率预期,实际汇率波动对稳定物价水平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性无明显变化,对平衡国际收支有效性有所下降;在预期引导下,汇率预期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的调控更有效,实际汇率波动对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的调控更有效;汇改后,预期引导下的实际汇率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国际收支的调控能力显著提高,对就业影响效应减弱,而汇率预期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及就业水平的调控效果减弱,对国际收支影响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及国民能够高产出提供一定的基础性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从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说,市场利率和汇率制度改革是最为主要的两方面,基于此,文章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