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住房问题探讨——根据武汉市千户问卷调查□易松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人口大量增加,住房问题日益严重,并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城市住房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心和重视。本文将...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第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第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秦学 《城市问题》2006,(4):73-78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与生存方式,满足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是城市的基本责任,"创造市民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基于市民休闲生活需求的城市规划方向和管理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研究模式,验证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直接来自于居民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意度,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对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于指社会生产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转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是产业和人口的非农化;二是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数量;三是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客观上要求农民向市民转变,要求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中国“双就地”的农村工业化模式证明,只有产业和人口的非农化而没有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就难以实现城市  相似文献   

7.
刘红 《企业导报》2014,(19):85+56-85
社区是市民生活、休息、休闲的主要场所,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谐的人居氛围,既是市民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体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健全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在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社区卫生、安全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深入共青城市社区,对物业管理水平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低碳经济不仅涉及到相关企业的行为,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应运而生。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思想意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且低碳城市的构建也需要市民的共同努力,与市民的低碳生活密不可分。本文将从石家庄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调查分析入手,探索性地提出了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方式和引领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是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还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公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找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石家庄市公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开发区--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提升住房质量;增进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城市配送物流是面向城市,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和都市工业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活动。城市共同配送物流服务体系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对市区内主要的配送物流服务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规划,南一个或多个配送企业综合区域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城市不断发生居民住宅楼弃管问题,市民们把这种楼房叫做"弃管楼"。城市居民住宅楼发生弃管,给市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它不但影响到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居民住宅楼弃管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对"弃管楼"应该怎么管?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7,(10):62-63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人口大量增加,住房问题日益严重,并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城市住房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心和重视,国家及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工作在住房领域中的作用也引起了规划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文章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其方法论以及当下城市的住房问题,在城市规划层面提出了一定的针对住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共同体,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自治组织,其中,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区承担了社会治安、福利、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社区居委会"的出现不仅能够缓解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城市管理的矛盾问题,而且社区居委会也给更多的居民提供了虚拟的交流平台,将民声民意民难公开化,有效解决城市人口加剧所带来的流动人口的管理的困难,维护小区的基本生活秩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挣脱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民生问题在群众的目光下直面管理部门,避免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的功能设计及物业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的功能规划与设计也体现了城市的形象.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城市居民小区建设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臻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石家庄市现有的城市生活小区在规划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认同现状及重塑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梅  田明华  李松 《城市发展研究》2017,(11):70-75,100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意义的同质性社区被现代异质性社区所取代,社区认同需要重新被塑造。通过对城市社区认同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基于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个性特征对社区认同影响,得出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总体的社区认同并不高,公民素养影响了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人口的流动削弱了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社区服务质量影响了社区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调动积极分子,实现社区多元治理;提升公民素养,提高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有序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探索城市居民交往新途径;加强社区自身建设,提升社区的服务质量来重塑我国城市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任童 《东方企业文化》2013,(22):200-201
城市居民生活意愿,即由居民的行为方式表达出的在城市生活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使用主体的城市居民,其生活意愿表达了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态度、信念和理想,又直接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以这些为依据,进行公共设施设计,即是从城市生活形态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设计。本文就居民生活意愿对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期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改良已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城市化。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让更多的农民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变成市民,“乡下人”变成“城里人”,即实现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简而言之,泛指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流行一个错误的认识:人口流入城市并在城市长期居住就是城市化了。一些地方政府将辖区城市人口比重视为衡量政绩的一项指标,这表明很多人不太明白城市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化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更是一个"质"的问题(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化至少包括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就业吸引能力(城市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大量虚位以待的就业场所),二是城乡人口替代(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长期、稳定地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三是生活方式转型(乡村人口的文化观念转换为城市人口的文化观念)。三个条件缺乏其一,就不能算是健康的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生活观念不会立即改变,而是存在一种滞后反应。如果农村居民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认识城市居民的文化特征,则即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了,也不能及时转变为严格意义的城市居民。这种状况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的质(深层结构)要比量(表层结构)更为重要,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必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20.
城市本质的回归--兼论可渗透的城市街道布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谭源 《城市问题》2005,(5):28-32
中国城市进入高速建设阶段,城市空间形态日益陷入碎片化的境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相互隔离,缺乏足够的交往机会,难以建构一个和谐发展与相互合作的城市公共社区.城市规划机制对此应有积极的干预,采用可渗透的街道网络布局,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城市生活,并为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