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针对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内生乏力、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支持缺乏、合作文化积累缺乏等现象,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合作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合作金融健康运行;激活农村信用社,重塑农信社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合作金融组织进行改革发展起来和新建立的一些合作金融组织。这些合作金融组织由于历史传统和现阶段刚刚起步两个方面原因,存在着若干制度方面的不明确、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深入发展。为此,本拟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对合作金融制度创新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解决我国合作金融组织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出一点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合作经济》2014,(10):7-11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农民为了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的资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并在各地迅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出现对我国农村金融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资金融通体制,满足了农户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在很多地方这些“草根”性质的金融组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农民生产中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些灌区、喷灌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它是由用水户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从事农业供水管理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是地方性、非利益性的互助合作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独立核算的群众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协会,成为协会成员,  相似文献   

5.
金沙 《乡镇经济》2008,24(3):98-101
合作金融由于其互助、合作与扶弱的特性,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从结构上看似乎相当完整,但大多数农户被排除在正规商业金融供给渠道之外,现有法律规范也无法规范合作金融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农村信用社在运行中存在种种问题,面临诸多法律困境亟待解决。只要秉承自愿互助的理念,无需再分立新的组织,对农信社的改革落到实处才是农村合作金融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对安徽省F县的万户农村金融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储蓄行为、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发生现状、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网点减少影响到农户享受储蓄等一系列服务;约束信贷实际发生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可担保和抵押要求、信贷数量限制以及社会关系;尽管农户社区合作金融具有多种有利条件,但相当部分的农户仍然存在顾虑,这就意味着不但要细化进入准则,而且要做大量诸如培训等健全农村信用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合作金融因其互助、扶弱性而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发展基础.传统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力量是以农信社为代表的,但历经曲折发展.其实际上逐渐从最初的合作性金融组织蜕变为一个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的金融组织.长期的"官办化"发展历程,使我国农信社不再能实现合作金融应有的职能,于是探索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去向,鼓励和发展新的合作金融力量,将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困扰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合作制有名无实,偏离了合作金融的方向;所有者不到位,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人员总体专业素质较低,机构臃肿。解决问题的建议是:发展社区金融,弥补农村合作金融的空白,重塑一批真正意义的互助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资金需求;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契机,引导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精简农村信用社机构和人员,提高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基我国农村金融最主要的问题是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之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内生于农村,是天生的微型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农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在发展中需要坚持社区性原则,坚持合作制,坚持以专业合作为基础,坚持微型金融市场定位,追求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普惠。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亟待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多年金融工作实践中,我对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调研,多次与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农村合作金融工作者进行交流,对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些粗浅认识。实际工作中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合作金融组织法律地位欠缺。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性质、地位、设立、经营、监管、清算重组及财税货币等方面,只能依照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规来实施,对合作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形成了诸多困难和阻碍。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亟待启动。  相似文献   

11.
从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东亚国家和我国台湾,农村合作金融都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网络化组织,这些合作金融组织最鲜明的特色是贯彻了合作制的“自愿参与、民主管理、一人一票、服务社员、利润返还”等原则,都是以农户为主体.建立了农协或农会和信用合作社。而这些农协或信用合作社又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税或提供再贷款业务等支持。  相似文献   

12.
马义玲 《中国经贸》2014,(24):142-143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目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的原因,深入剖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探索当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走过了一条"之"字道路:1949—1957年坚持合作制,1958—1978年破坏合作制,1979年以后试图回归合作制。以合作金融必备的自愿性、民主管理性、互助合作性三原则来考量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史,却发现,除建国初年成立的少数信用社外,后来成立的绝大多数信用社都是以行政指令强制组合而成的名义的合作组织,特别是1958年之后,信用社的合作性彻底破坏,中国没有一种合作制机构真正成功过。  相似文献   

14.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农业金融服务中出现的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农业贷款融资方式相比,这种融资模式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一对一的传统授信方式,着眼于整个农业供应链,以产业链中的农业企业为中心,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从农业生产资料购进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巢湖地区“企业+农户”型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基本状况,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构想并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合作利益理论分析(略)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合作利益的实现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合作运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合作化运动结束.农村广泛开展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由微观层的农户家庭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石林 《特区经济》2007,(3):158-159
农户合作金融作为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古老金融形态,可以在新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发挥合作金融的重要功能,但当前这一功能的发挥受到了观念障碍、制度障碍和市场障碍的制约。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和大力发展农户合作金融,努力营造农户合作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而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8.
侯利文 《改革与战略》2012,28(5):102-104,112
文章探讨了农村合作金融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断裂。并在此基础上检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供求失衡的原因,即外生合作金融的异化与内生合作金融的发展滞后、先天不足。最后,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即重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走过了一条之字道路:1949—1957年坚持合作制,1958—1978年破坏合作制,1979年以后试图回归合作制。以合作金融必备的自愿性、民主管理性、互助合作性三原则来考量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史,却发现,除建国初年成立的少数信用社外,后来成立的绝大多数信用社都是以行政指令强制组合而成的名义的合作组织,特别是1958年之后,信用社的合作性彻底破坏,中国没有一种合作制机构真正成功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8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 ,但是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90年代中期 ,伴随农产品商品率的近一步提高 ,才快速发展起来。以山东为例 ,目前全省已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3.4万个 ,联系农户330万户 ,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6。从目前情况看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协会型。主要是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民 ,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团性合作经济组织。这类组织一般比较松散 ,多数是非实体性的 ,在内部不以盈利为目的 ,突出服务 ,互惠互利 ,是合作经济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