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确立下来,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现阶段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按劳分配不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一次把按生产要素分配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考察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中,公有制经济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不存在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m,其次考察按生要素分配能否代替按劳分配问题,通过分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不可等同性,按劳分配要素分配各自存在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的差异性及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的事实,阐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代替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证社会主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性回归和时代发展.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关系中分配的一般原则,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物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分析现阶段按劳分配实践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及其根源,通过论述现阶段社会主义劳动的双重属性,提出解决矛盾的思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革命。但按生产要素分配绝非我们的创新。马克思在他的“整体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理论中,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了科学的论述。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而论证它的科学含义与合理性,以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分配制度随之相应变化。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允许"到"合法化",再转变为"原则",最终确立为"制度"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必定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我国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并非承认剥削,而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要把劳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给予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合法的汇报,这样的分配方式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7.
吴秋萍 《中国外资》2009,(12):154-155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旧式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实施中的弊端对价值创造过程中其他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忽视,使贡献与所得严重失调,制约了相关人员的劳动热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及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旧式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实施中的弊端对价值创造过程中其他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忽视.使贡献与所得严重失调,制约了相关人员的劳动热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及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一)促进公平 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成员享有的经济福利不能太悬殊;二是社会不同地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差距太大。要实现公平,必然涉及收入分配方式,一般来讲,存在以下三种分配方式:贡献律、平均律和需要律。当前我国所采用的分配方式主要是贡献律,即按劳分配,从效率上讲这是最有激励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贡献律所推崇的公平,只是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它所造成的贫富悬殊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却是不容忽视的。转移支付所依据的,恰恰是后两种分配方式:平均律和需要律,并以此形成转移支付的属于公平范畴的两个子目标:均等化和平衡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叶青  黎柠 《财政监督》2007,(7):30-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国家财政分配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分配方式上变统收统支分配体制为明确事权、划分税种、确定收支的分税制机制。二是在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变单一按劳分配方式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三是在国家财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分配关系上,变预算内、预算外分配双轨制为逐渐向预算内单轨分配转变。财政体制的转变,也使财政监督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依法治税的进程受民经济诸多因素的因素和制约,当前必须通过完善税法体系,增强税收法律意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健全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等途径来推进依法治税。  相似文献   

12.
派遣工与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形成一重劳动关系,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作为共同雇主参与到这一劳动关系中。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缺乏清晰界定,以致在雇主责任分配制度中存在诸多缺陷。为保护派遣工权益,应在劳务派遣中构建科学合理的雇主责任分配制度,对雇主责任的主次划分和雇主责任的承担方式等事项作出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3.
公共教育支出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市场竞争在分配结果上往往是残酷的:强者富可抵国,弱者食不果腹.这种并不理想的分配结果凸显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财政分配职能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财政的分配职能时强调教育支出的必要性,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个体生命轨迹和收入状态;文章进而对财政性教育支出与高校在校人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的效应是明显的;根据供需决定价格这一基本规律,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收入状况,唯一的办法是减少这一层次的劳动力的供给,遵循这一基本思路,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钮明  申伟新 《济南金融》2012,(2):42-43,63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基层人民银行依法行政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政策环境。本文深入分析基层央行在依法履行职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慧  陈胜蓝  刘晓玲 《金融研究》2022,508(10):153-169
本文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情境,考察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对企业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在改革后高技能劳动力增长显著更多、高技能员工在全体员工中占比显著提高。机制检验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通过加大企业的先进机器设备投资及研发活动进而影响了劳动力结构,特别是对改革前信贷可获得性较低或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更明显,这使担保物权制度改革、资本技能互补及企业劳动力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得以进一步增强。横截面差异检验发现,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企业以及成长机会较高企业,其劳动力结构更可能受《物权法》影响。最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能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及盈利能力。本文从劳动力结构视角为识别《物权法》实施后果提供了证据支持,对于理解法律制度建设的经济效益、破解我国劳动力市场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保险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寿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欧洲是公认的银行保险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但由于法律监管环境、银保合作模式、银保产品设计及营销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相对于德国和英国,银行保险的作用和地位更为显著。这些因素的分析对中国银行保险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中国银保市场上产品种类单一、手续费恶性竞争、营销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建议应从放宽法律环境、尝试股权合作模式、打造合理的薪酬制度、促进产品的转型和创新、建立合理的营销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寻求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统一、相协调的机会和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矛盾可以说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切实解放生产力,从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尹力博  魏冬 《金融研究》2022,500(2):117-134
本文选取中国沪深A股2002年至2018年的季度数据,从公司层面考察了劳动杠杆(由劳动力成本粘性特征导致的企业利润变化率大于产出变化率的经济现象,可理解为不考虑固定成本时经营杠杆的特殊表现形式)对股票截面收益率的定价效力。结果发现:(1)劳动杠杆对截面收益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高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低于低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2)该影响在控制了公司特征后依然显著存在;(3)该影响在不同经济周期下表现不同:在经济下行期,负向定价效力更为明显。进一步地,本文通过生产率冲击和工资冲击这两个风险来源探究了劳动杠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杠杆一方面通过生产率冲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资冲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后者的影响程度显著强于前者,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相关结果能够为公司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理解劳动杠杆的定价机制及相关投资策略的制定和风险管理等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江轩宇  林莉 《金融研究》2022,502(4):57-76
利用2006-2019年沪深A股数据,本文考察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增强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1)降低资本成本及增大自主研发强度是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两大作用路径;(2)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增强主要提高了普通雇员的劳动收入份额,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不显著;(3)会计信息可比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一定异质性,当企业自身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信息透明度较低,或可比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较强时,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正相关关系更强;(4)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