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基础决定了该城市写字楼需求的目标行业。12月14日北京飘着大雪,但仍然有二十多位来自跨国公司的租户以及在京持有写字楼项目的内外资业主冒着大雪来到我们公司,参加"高纬环球2013年中国写字楼市场网络研讨会",同时还有很多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印度以及美国的开发商、投资者以及企业用户在线参与了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2014年,在全国住宅市场普遍低迷疲软的背景下,国内主要一、二线城市之写字楼市场则大体保持稳定状态。其中一线城市写字楼租金在高位盘旋,平均空置率维持在10%左右的健康水平;二线城市则由于供给量的增长导致写字楼租金与出租率出现小幅波动。展望2015年,我们基于2014年的市场状况做出如下基本面判断。整体经济将进一步减速,但经济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从而巩固需求。从宏观经济基础来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尽管如此,对于国  相似文献   

3.
住宅市场持续的调控促使更多发展商转向商业地产领域投资;国内主要二线城市目前均有轨道交通在建或业已开通,轨道交通的拓展将促进商务区及商圈的成熟,特别是为地铁上盖项目带来充沛的客流;而高铁的加速建设更将扩大区域中心级的二线城市的辐射范围;长期来看潜在需求依旧旺盛。就写字楼市场而言,中国整体经济正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对写字楼的需求也将随之逐步上涨,特别是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对优质写字楼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加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外资需求渗透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写字楼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写字楼发展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逐步接轨,国内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大量市场化的商务活动需求,催生了中国写字楼的发展。九十年代初,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除了北京外,以珠三角、长三角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写字楼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京建国门区域的国际大厦、赛特大厦,上海外滩区域的联谊大厦,广州环市东,深圳国贸大厦、帝王大厦等我国早期写字楼代表项目,是我国写字楼发展的形成期。这些项目缓解了以涉外宾馆租用替代写字楼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IT经理世界》2011,(5):12-12
日前,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对全球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报告指出,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试验,欧洲和亚洲是智能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中国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  相似文献   

6.
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投入呈"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IT企业、外贸、广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新生代公司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从发展自身业务考虑,已不愿再混杂在低档的居民住宅和公寓里,需要购买或租用高档写字楼作为其办公用房。同时,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入驻各地大中城市。国外、国内两股力量的综合作用,造成写字楼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极大刺激了写字楼市场的升温。写字楼市场的脉搏总是与区域经济的大动脉同步跳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将给写字楼市场带来无限商机,一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3—2008年中国284个地级单位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职能专业化指标引入动态外部性(MAR溢出、Jacobs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考察两类专业化对知识溢出进而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水平均较低,但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在全国样本范围内,两类专业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结合中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更倾向于支持MAR溢出;分地区分规模城市中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引起的MAR溢出重要性各不相同。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各类城市的最优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绿色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视“宽带中国”战略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试点能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2)“宽带中国”战略试点通过强化政府科教投入、提升人才集聚水平和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三条路径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的“量”与“质”;(3)“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提升作用存在大中小规模城市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为加强“宽带中国”战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写字楼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写字楼日以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空间。由于写字楼的租售和使用情况主要受企业经济表现的影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写字楼市场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写字楼的发展进行预测,对两者可以进行互动研究。目前来看,关于上海市写字楼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北京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与上海发展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对房地产市场本身还是对上海整体经济的壮大都将是大有裨益的。一、上海市写字楼市场发…  相似文献   

12.
方式多样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正快速由中国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目前,公交车不仅肩负着百姓日常出行的责任,还要承担起解决城市拥堵、建设环保都市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房地信息》2013,(1):96-97
2013年整体写字楼租金涨幅将有所减缓2013年,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供给压力较小,其中北京及上海新增供给较为有限,新增供给将分别仅占目前总存量的5%及7%,因此预计短期内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处于迅速发育中的主要二线城市写字楼市场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房地信息》2013,(1):98-99
零售物业市场增长尤为强劲仲量联行在中国大陆甄选出50个拥有大量商业地产发展机遇的二、三线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进程正推动中国新兴城市50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转变。相信这些城市将成为下一个十年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新兴城市50强是一个2.9万亿美元、规模与德国相当的经济体。若将这50个城市视为一个单一实体,它会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其余中国城市。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新兴城市50强将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12%。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目前已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收缩、 质疑、 认识深化、 加速、 形成城市化区域 6 个阶段, 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府调控与市场积极性的协调、 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融合、 城市集聚规模效应与宏观羁留效应的协整、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同步共进的四大创新特色。 在此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观点"城市规模的扩张,边际成本最终会超过边际效益。再继续城市的扩张,就会得不偿失。""在现有模式上一味发展超大型城市绝不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之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差异性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或许才是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中国城市化的方向是什么?是像日本、拉美国家一样的超大型城市化?还是像欧洲、北美国家一样的中小型城市化?现在尚未定论。毋庸置疑,城市的规模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类行业的经营者聚居在城市中也可以达到更大规模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不同行业的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在 2 0世纪后半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 ,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 ,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 ,从 1 978年到 1 997年 ,全国城市增加了 475个 ,是 1 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 2 .5倍。东部地区 (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 )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新设置的城市中 ,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使大陆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 ,转变为东、中、西 ,仅广东、山东两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 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特别是 1 4个沿海开放城市走过了 1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位追踪重庆市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写字楼的全年用电量,将采用直接式江水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的能耗与一次利用率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该写字楼相对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江水源热泵系统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办公写字楼的全年用电量,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依托于城市,其发展程度与城市诸多要素直接相关。本文以大连、广州、天津等16个沿海城市及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对开发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辨识主导因素,进而探究城市各要素对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城市化对开发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城市经济规模、投资能力、科教水平、人力资源关系到开发区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力度,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方式转变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因此,规划开发区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各要素发展情况及发展契机,合理规划和预测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存在着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两大问题,即特大超大城市的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所占全国产出份额超过了一半,这些城市由于规模过大、不动产价格普遍上涨过快,部分城市出现了规模不经济;二是农村人口分布过于分散难以获取集聚经济.本文主要以城市规模不经济和人口集聚模型研究了上述问题.并认为由中心城市和若干通勤区所构成的同城都市群是两全的城市体系发展思路,既能够避免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又能够使乡镇企业向城市集聚、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可能.这一思路是在齐夫(G.K.Zipf)等级规模理论基础上经过进一步锤炼发展而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