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娟  郑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62-65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试论国际分工的多重均衡与产业地理集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规模经济、收益递增的存在,打破了原来的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单一国际分工结果,从而出现了国际分工模式的多重均衡。而在多重均衡中获得有利分工地位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条理想途径就是产业地理集聚。通过产业地理集聚,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扩大出口,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等,从而最终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8.
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德友  梁琦 《南方经济》2011,(11):63-73,82
一国的对外贸易往往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综述了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着重从理论渊源、城市经济、地区差距等角度分析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分布的空间变化,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东中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文献做了评述。在总结目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得出了相关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引进外资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整合了Harris-Todaro(1970)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模型中制造业生产呈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与产品差异化特性,且城市存在失业现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引进外资对于失业的冲击.文章指出,随着失业国的外资引进,该国制造业扩张,但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引起制造品价格下降,而抑制了制造业部门的扩张;规模经济效果导致资本引进国的城市失业量与失业率同时下降.此结论与Corden和Findlay(1975)在小国开放经济体系关于"引入外资导致该国失业量上升、失业率不变"之发现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梁涵 《特区经济》2012,(8):273-275
整合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经济研究是新经济地理理论发展必要方向,已经开始成为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最令人兴奋的应用领域"。同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往的研究概括为三条脉络:基于集聚租金的外生政策分析,在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引入地方公共品和税收工具的模型,以及整合地方政府主体及其内生的区际竞争行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最后基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需求总结了进一步拓展的难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何枭吟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76-178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将对提升区域金融的服务水平、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推动生产力的扩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文章以金融产业集聚的定义为切入点,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力的对策,以期为今后河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一个经济地理模型考察了地理集聚影响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地理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将在契约密集度高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中国省份细分产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要素禀赋、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地区地理集聚对契约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使用多个工具变量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6.
自从克鲁格曼系统的建立起经济地理学模型以后,"中心-外围格局"一直是解释经济集聚常用的思路之一。本文依据这一思路,从厂商的决策角度出发,分析规模报酬和地理因素是如何制约厂商选址,并进而对经济的集聚产生影响的。本文最后用欧盟一些主要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并对影响欧盟今后的经济集聚的一些因素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集聚经济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直接体现出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本文通过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计算,发现成都市内部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在近几年有所发展,总体集聚效应呈上升趋势,但布局集聚经济略显微弱,工业总体集聚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专业市场和制造业集群为基础,浙江经济空间集聚是一个从“位空间集聚”向“流空间集聚”演进并形成地理网络空间集聚的创新过程。浙江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形成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即“位空间集聚”协同发展、“位空间集聚”和“流空间集聚”协同发展、“流空间集聚”协同发展,并形成集聚型态创新、时空结构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的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创新效应。浙江需要加强“位空间集聚”与“流空间集聚”的融合创新,推动经济从“位空间集聚”优势迈入地理网络空间集聚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辽宁经济》2005,(11):11-11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开放,我国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域协调,本文拟通过对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三者之间及其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我国产业优势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