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玉琴 《发展》2010,(6):62-62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甘肃省农牧厅主管、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主办,甘肃省唯一一份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杂志以"选编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农业科技精华,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引导农民富裕"为宗旨,向广大农民、农村科技人员、乡村干部介绍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及信息。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艾云航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经验1.择优选项,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但又必须落实到好的项目的,必须集中连片开发。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的,效益就显著。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农业综合开发的...  相似文献   

3.
徐全胜 《浙江经济》2012,(24):42-43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扩大金融部门的投入,全面开展"农金"合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公平诚信为切入点,以利益共享为结合点,构建农业金融服务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对我国47家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去年的11月下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三个导向"的战略思想,为山东乃至全国农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闻背景: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培育壮大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小而且分散,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不配套;龙头企业少小散弱,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卜爱华 《改革与战略》2010,26(11):61-63
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农补工"政策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与此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工业化引致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从长远看,反哺农业对工业也是一种长期投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单一的反哺方式不足以为农业发展创造长效动力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应坚持多头并进,把人力资本反哺、制度反哺、资金反哺和技术反哺等方面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反哺效果。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农发行辽宁省分行作为辽宁地区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就是要以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区域政策为目标,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优势,不断加大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为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9.
发展订单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合同为纽带,以效益为核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最终目的的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主动性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因而,它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促使农业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0.
乔博 《北方经济》2012,(19):67-68
一、开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近年来,开封市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改变了过去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式直线过程,代之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使土壤、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整合体,构建了资源多次利用能量多次释放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循环体系,缓解了农业、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农业生产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的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与产业化的互动关系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依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宁向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农业迄今仍然尚未摆脱落后的面貌,仍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产业,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振兴和发展农业,最根本的就是要...  相似文献   

13.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是农业增长的源泉,同时也是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对过去30余年来天津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影Ⅱ向天津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围绕如何提高天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对策建议。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1号件及相关惠农政策激励下,江西省樟树市突出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培育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宜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就业达8000多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32家、固定资产达6亿多元,带动农户5.8万户;有药业、生猪、蔬菜等专业协会6个,各类农产品运销联合体931个,85%以上农副产品实现外销。2005年,农业产业化中仅农业龙头企业上缴税收达8000多万元,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平实现增收153.65元。  相似文献   

15.
曹潇滢 《北方经济》2012,(19):25-2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以土地治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农田,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扶持多种经营和产业化龙头项目和农业高新科技项目,以多种经营项目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农业高新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农业综合开发为实现山东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通过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通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信息的共建共享等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业产业化 加快现代效益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通讯》2006,(2):32-33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发展农业产业化,又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经之途。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根本,以外向型农业为契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着  相似文献   

19.
概述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国农业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农业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结合,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农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及饲养、生物兽药和农药研制、土壤监测、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等方面获得明显进展,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牧资源综合利用.为"十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二、三产业逐渐已成为浙江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无心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兼业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大田作物竞争力不断下降,而设施农业由于投资巨大,一般农户又无力经营。种种现状要求在政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由业主增加对农业经营性的投资,实现以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为特征、以效益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大工业生产方式重组我省农业,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