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呈现占比越来越高的运行趋势。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并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决定了通过把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经济中心城市建成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大力推动形成"多极多圈多带多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打造生产力配置更加合理科学的中国经济新版图。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主体内容是,把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经济中心城市分别建成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成熟型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特色化、一体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分工合作的发展。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六大基本特征,需要形成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理想格局。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岷县间井镇距县城72公里,全镇总面积503平方公里,辖24个自然村138个合作社,6909户32486人.占全县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有天然草原45万亩,是全县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镇,历来贸易繁荣,商贾云集,是岷县东部地区的"龙头"集镇,属区域经济中心,也是岷县乃至全市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地、集散地.境内草原遍布,旅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3.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4.
胡刚 《浙江经济》2004,(17):41-43
城市化地带是比城市群更高层次的一种城市空间组合形式。中国沿海城市化地带的形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浙江沿海城市的经济地理位置。浙江沿海城市化地带的形成。也将改变浙江城市化水平滞后。大中城市数量少、规模小、整体水平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弱的状况,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互相融合、区域块状特色明显、以城市化地带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内蒙古自治区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也提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支持东部盟市以产业发展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承接和培育特色产业。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进出口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传导,预计明年第二、第三季度会更加明显。同时,物流业的巨大发展机遇也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家历史化名城和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北区是青岛市七个辖区之一,地处青岛市区中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是青岛市传统的商贸和工业城区,是商贸业的核心。在今后一段时期,市北区可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实施“四个突破”战略,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东部发达地区富饶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分裂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9.
海岛作为我国东部、南部最前沿的区域,四面环水,与大陆隔海相望,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差,生态系统脆弱,致使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临近大陆沿海区域.近几年,为了合理开发与发展部分海岛,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造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使海岛实现了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增长较快,已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为了避免外资向周边国家迁移,以及促进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未来我国加工贸易应采取梯度转移的发展策略,通过主动招商、对口支援、区域协作等多种模式形成加工贸易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宇  张宪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25,38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地区正在形成跨度最长的城市密集地带。丰富的港口资源、优越的地形条件、区域经济中心和已有的发展基础等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密集带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迭加。沿海城市密集带的形成和发展给宁波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巍 《特区经济》2010,(12):61-62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中心则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区域经济中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本文就是力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经济中心,揭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有着2200多年海洋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海洋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莼湖镇,以其独特的魅力点缀着迷人的港湾。31公里曲折多姿的海岸线紧紧地依偎在象山港北岸,127.7平方公里的沃土孕育着6.5万性情豪爽、聪慧睿智的莼湖人民。莼湖,历来是奉化市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浙江省和宁波市的中心镇,是宁波市生态镇,拥有“宁波市南郊后花园”的别称。享有“中国青梅之乡”、“中国牡蛎之乡”、“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镇”等美誉,是奉化市东部海洋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5.
深圳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未来深圳将形成以"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特征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全市的土地资源划分为"重点开发区、改造提升区和生态保护区"三类功能区域.在重点开发区和改造提升区中建设四个"产业主体功能区",即:特区内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东部滨海生态休闲度假主体功能区,东部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政策基本架构日趋清晰,可概括为1334的框架,即贯彻区域协调发展这1个总体要求、完善3个基础环境、推行3类区域政策、健全4类协调机制.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若干新趋势.对新加坡而言,除了过去经常提及的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以外,新的重点政策区域和其产业重点都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一、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1.东部龙头已经形成,物质技术基础雄厚我国是一个区域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术进步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区域商品和劳务总产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石忆邵在(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年1期)“都市经济: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指出: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将来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模式和组织形态。笔者以为:环渤海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建立,离不开大都市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珠江三角洲是以深圳、广州同香港“前店后厂”的整合发展起来的;长江三角洲是以浦东、上海同苏、锡、常、通、嘉等卫星城市整合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增长点带动起来的。那么,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是谁呢?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19.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海南岛东部海岸带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提取,结合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及地层、构造等基础地质条件,综合评估海南岛东部海岸带的地质环境.主要目的是使人对区域地质形成科学的认识,有效地规避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地质隐患,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直接相关.区域开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其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反之亦然.这些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区域开放的程度相关.例如,2017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达到61.4%,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6倍、5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