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1995年度网点县耕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了我国耕地的增减趋势和区域特点。我国耕地减的势头略有缓解,但区域间极不平衡。东产中地带仍是耕地锐减的重点区域,农业用地结构调整仍占耕地减少的比重量大。控制耕地减少首先在农业用地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并着力在东部地带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1989─1991年我国不同经济带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的75个县(市)3年来的耕地变化监测数据,对耕地的增减数量、耕地减少去向和增加来源组成、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组成、国家征地和集体建设占用耕地组成以及农民盖房占地情况进行了分析。按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对比了三大地带耕地增减变化的特点和县级市较一般县耕地增减的特点。分析表明我国耕地的年减少量惊人,特别是东部地带年减少率超过3‰;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减少的耕地占减少总量的50%以上,3年来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提出了国家需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网点县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耕地的减少呈现再度回升的势头,对耕地增减情况和耕地锐减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保护耕地的对策与措施,并以此对全省耕地的动态变化做了推算。  相似文献   

4.
1989年度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07个网点县(其中有18县为省级网点县)的耕地监测报表107份,将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如下; 一.网点县耕地增减情况 107县在1989年度共新增加耕地32.5807万亩,共减少耕地49.9659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耕地17.3853万亩,减少量占107县年初耕地面积合计值的1.6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中差别价格的分析,结合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太地矛盾尖锐,土地浪费严重、耕地锐减等,针对征用农业用地而提出了差别价格一,差别价格二,差别价格三。这一差别价格模式的提出,旨在以经济手段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保护耕地等农业用地。  相似文献   

6.
加强土地开发和闲散地、荒废地的复垦,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山西省土地管理部门,从去年开始,提出要开源节流同时并举,力争实现全省耕地增减大体平衡,稳定山西耕地面积,由耕地锐减变为逐年增加,实现历史转折。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复垦开发土地16.9万亩,已有一些地、县从耕地净减少转变为净增加。  相似文献   

7.
非耕农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耕农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郭其友农业用地包括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直接农业生产用地及用于渠道、道路、电力排灌等间接农业生产用地,其中,耕地是农业用地最重要的部分。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大量减少,人口与耕地比例出现失衡且有恶化的趋势,切实保护好耕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区)的58个县(市)1989~1992年的监测数据,对其农业用地结构调整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各县(市)用地结构调整的特点。指出在农业用地结构调整中需要处理好:用地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结构调整中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关系;园地调整中面积数量与栽培品种、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数量锐减。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每年平均减少耕地750万亩,1997年在冻结的情况下净减203万亩,1998年净减少300多万亩,而且减少的耕地多为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相似文献   

10.
潜在的耕地危机实际上表现在耕地的外在(面积)减少和内在减少(地力衰退)两大方面。目前,前者已通过人均占有耕地数量锐减而暴露,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后者却因本身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特点,而没有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矿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增减挂钩政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分析基础上,深入分析增减挂钩政策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增减挂钩政策设计使耕地难保平衡:刚性占地,柔性补地;(2)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导致耕地数量呈现"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监管不力"的现象严重;(3)耕地质量变化呈现"占优补劣"、"劣地换良田"、"无人监管"的局面;(4)粮食生产主体变化中农民"被上楼",种粮主体减少,种粮积极性极大减弱,导致耕地抛荒现象严重。以上结果说明,增减挂钩政策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潜在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用地使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是农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江西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农业用地资源,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农业用地现状分析正确认识全省农业用地的现状,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这里对全省农业用地的现状作一...  相似文献   

16.
《齐鲁粮食》2003,(9):1-1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调查,我国现有耕地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这意味着7年间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885万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耕地的锐减,不能不使我们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顾忌,不能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锐减是从1957年开始的,在1957—1977年的20年里,全国耕地减少31.8亿亩,相当于减少了20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1978年以后,耕地以年平均480.5万亩的速度消失;1994年达到最高峰,净减少耕地596.9万亩,一年时间就失去了一个青海省。 据专家们测算,中国土地资源仅能养活14亿人,人均耕地不能低于1亩。而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18.
声音     
由于多年高强度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  相似文献   

19.
耕地锐减与人们的短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锐减与人们的短期行为卢荣善一近年来,舆论界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耕地面积锐减有着大量的报道。尽管统计数字不尽一致,但对耕地锐减势头的判断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造成我国耕地锐减的原因是什么?现成的答案大体有: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施绩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展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作为一项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权宜之策,正向绩效与负面问题同在。该文在分析增减挂钩制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深入探讨增减挂钩实施的正向绩效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增减挂钩作为一项国土管理创新制度,在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正向绩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违背农民意愿、耕地质量难保障、利益分配不公平、实际操作缺乏监督等。在此基础上,认为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正视问题、弥补缺陷是增减挂钩制度改进应该坚持的方向,提出农民利益保障、城乡利益共享以及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等是今后增减挂钩制度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