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我国粮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饲料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玉米一再涨价,甚至麸皮价格高于小麦价格,都反映了这一问题。要解决饲料问题,须加快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结构。种植业要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业要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减少对粮食的依赖,建立节粮型畜牧业结构。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粮食生产深感耕地资源不足的压力。为此,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出路在于充分挖掘现有草场资源,开拓农区秸杆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的草食畜牧业。  相似文献   

2.
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今世学者把人均玉米数量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人均口粮基本上可以满足12亿人的供需,农业承受的压力主要是饲料之不足。必须转变观念,要把玉米视为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到2000年玉米产量再增加200亿公斤是可行的;重视玉米饲料转化和科学利用秸秆,还可以再挖掘300亿公斤的潜在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一、广西饲料粮不足的现状及原因粮食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饲料,粮食生产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广西是一个缺粮的省份,从目前情况来看,广西缺粮主要是缺饲料粮,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区常年粮食缺口总量为20-25亿公斤,其中饲料粮缺口达15—20亿公斤。造成饲料粮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饲料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小。广西现有耕地面积3921.l万亩,其中水田2310.45万亩,主要是种水稻,以满足人们的口粮;旱地1610.85万亩,其中甘蔗用地达681…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孙德林,王适安,于兰春众所周知,肉、蛋、奶等畜产品是粮食的转化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离不开粮食这个基础,预计到200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公斤,按粮食总产量5000亿公斤计算,只能提供饲料用粮1500亿公斤,与预计畜...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增产幅度降低了78%,人均占有量也从393公斤下降到373公斤。因此,粮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解决粮食问题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产量;二是节约消费;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当前我国年粮食总产量约4.5亿吨左右。从粮食消费结构来讲,口粮消费占62%,饲料粮消费占25%,其余为种粮和工业用粮。近十年来,由于我国肉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瓜果的产量不断提高,人们  相似文献   

6.
我国畜牧业的变动趋势与持续发展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表明:未来的畜牧业年增长量保持在250万吨折肉单位,最低需要625万吨饲料粮,畜均占有饲料粮150公斤不可少;生猪存拦量稳定在4亿头,可实现3270万吨规划产量的猪肉指标;草食畜产品重点抓肉牛的发展。未来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缓解饲料紧张状态;设施畜牧业是畜牧生产的重要方式;粮食主产区和农牧结合地带是畜产品主要供给源;进步调整养殖业结构,注重发展低粮耗的畜禽生产。  相似文献   

7.
一、粮改的第一阶段中国粮食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中国农村面临着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农民不得温饱,农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共中央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由农民创造的家庭承包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从1978年到1984年,政府又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的幅度,使种粮农民得到经济实惠,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000亿公斤大关,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与农村改革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85年1…  相似文献   

8.
从饲料不足,蛋白质饲料和青绿饲料缺乏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再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出发,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牧70黑麦牧草,为畜牧业再发展开辟了高产优质高效饲料源,为节粮型畜牧业提供了有效途径。结合冬闲田特点,阐述了饲养生产配置和开发布局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建国47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公斤,人均209公斤;到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已达4900亿公斤,人均400公斤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程度较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特别是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全球来看,属于受灾较重的地区,而且水资源相当紧缺,有800万农民没有解决饮水问题,有一半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因此,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2…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世纪之交江西经济的重彩之笔·胡振华·一、畜牧业应成为江西经济新增长点1.从饲料资源看。①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增加饲料粮有较大潜力。全省还有600多万亩农业后备用地,可以开荒种农作物,增加粮食。②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远未充分合理利用于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11.
对于11亿人口的中国,粮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的基础,还是政治稳定的基石。但不能忽视,当前社会上部分同志对粮食问题认识不足,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误区之一:中国粮食问题已经过了关中国用占全球73%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改革开放的15年间,粮食年生产能力由3000亿公斤跃到4500亿公斤,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1993年,粮食总产达量达456亿吨,远远超过1984年,但人均占有粮也只有385公斤,比1984年下降7公斤.美国粮食年产只有3亿多吨,而人均超过了1500公斤。讲总产我们高于美国的1/3,但人均仅为美国的1/4。国际上公…  相似文献   

12.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几点建议雷锡禄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1994年产量为4445亿公斤,比上年减产2.5%。今年,自然灾害虽然仍较严重,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所升温,形势好于往年。到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达到5000亿公斤目标,应比现...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战略和措施邓英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根据推算,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增产500亿公斤是很困难的。1978—1984年,约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年均约170亿公斤;1985—1994年,约增产500亿公斤左右,年均约5...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各级粮食部门用足、用活、用好自治区粮食促销优惠政策,把粮食促销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从1999年6月至2000年12月20日,全区累计促销粮食5.7亿公斤,其中小麦2.3亿公斤、玉米3.4亿公斤,伊犁地区、昌吉州粮食促销量分别超过1亿公斤。1999年6月1日粮食销售补贴政策出台后,新疆粮食局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粮食促销的通知》。为解决外运车皮紧张、部分地区粮食积压站台的问题,新疆粮食局成立了自治区粮食运输协调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全区粮食外运铁路运输计划的审报和落实,解决了粮食外运受阻问题,2000年12月1日~20日…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产粮县粮食收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尹东源问题一是种粮面积多方挤占,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常宁县1990年前的粮食种植面积485万亩.年粮食总产量为叫乙公斤左右,人平产粮615公斤,除留足口粮、种籽、饲料3亿公斤后,农民需要出售的商品粮达1亿公斤左右。国家...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大力发展畜牧业,将多余粮食就地转化为畜产品,解决了粮食多的问题。 该场每年生产粮豆亿斤以上,过去,干部职工有单纯经营粮食的思想,着眼点只放在粮食生产上,不重视发展畜牧业,以致因卖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粮食补贴政策的基本思路(一)补贴范围。山东是一个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正常年景粮食年产量在400亿公斤左右,其中小麦产量200亿公斤左右,玉米150亿公斤左右。尽管粮食总产较高,但由于人口众多,粮食消耗量大,粮食商品率较低,正常年景社会粮食商品量120亿公斤左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能收购社会商品粮的80%左右,其中小麦的收购量在70亿公斤左右,玉米在25亿公斤左右。由于山东的饲料、饲养业比较发达,自产玉米不能满足需求,需从外部调入。因此,近几年的玉米基本能够做到顺价销售,没有造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生产历程艰难曲折。到1984年,才扭转了粮食短缺局面,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千亿公斤,粮食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  相似文献   

20.
饲料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解决饲料问题,是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的先决条件。多年的经验证明:凡是饲料解决好的场,畜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饲料解决差的场,畜牧业发展缓慢。当前,畜牧业大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国营农场饲料问题要迅速过关,才能保证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国营农场解决饲料问题,应该继续贯彻以下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