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大部分地区在补充耕地时,仍然只强调其数量而忽视质量,为确保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补充耕地质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开展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中的应用研究。该文基于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大理至丽江铁路的占补平衡项目为例,采用回归分析、面积加权平均等方法,获得了基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折算系数,构建了利用等指数折算系数的标准应用模型,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进行折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利用等的折算系数符合补充耕地项目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云南省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情况下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实现全省内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凌源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凌源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凌源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为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浙江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并以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运用利用等作为划分耕地等别标准,以标准粮产量为基准计算等别之间折算系数.研究结论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保持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寻求在不同二级区和不同耕作制度下,适宜农用地分等省际接边的产量比系数修正方法。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实证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经过产量比系数修正,(1)研究区域利用等指数能够与周边省份自然过渡;(2)研究区和周边各省的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研究结论:通过该方法修正后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符合省内农用地质量分布趋势,能很好地满足省际接边要求,为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建立耕地的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新机制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结果表明:耕地基准面积应作为考核区域耕地数量、质量是否平衡的指标;依据不同等别的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不同等别的农用地以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的可比性指标,确定农用地等别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的机制,耕地储备库按基准面积统计管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时必须先取得耕地储备库的指标;采用标准样地对比法评定建设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等农用地宗地评估,可以弥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比例尺过小、难以实地定界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理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占补折算的中间成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建立相关模型从而得到农用地等别与标示标准粮之间的关系;以粮食总量动态平衡为原则,求算出耕地整理系数,并通过公式最终求算出占用耕地的审批指标。耕地整理系数的求算,使提高的耕地质量有了量化依据;将耕地整理系数应用于占用耕地审批调动了耕地整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耕地质量,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一月大事     
●1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从2006年起,新疆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时,如补充耕地等级低于被占用耕地等级,将逐步实行按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以切实保证补充耕地与被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十一五”期间,新疆土地整理项目将向粮食主产县(市)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通过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如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复垦土地总面积1096.5万亩,增加农用地582.9万亩,新增耕地530万亩。●1月18日,《2006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印发施行。《要点》确定今年要作好九方面的工作,分别…  相似文献   

10.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工作能够解决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问题,但折算系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该文针对耕地等别差异大、地类没区分、查询等级不易、补充耕地等别难确定和后备资源不足等几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推进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程建设占地指标市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确定缓解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工程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判断分析法。研究结果:设立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土地占用指标交易市场体系,规划许可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在该市场上可以购买占地指标,所得资金专款专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该市场将整个国土内的“占”和“补”联系起来,实现耕地占补的“项目平衡”,最终实现宏观意义上的耕地 “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明确耕地整治建设等别目标研究,确定各分等因素的现实和自然等潜力,并准确识别项目区的主控因子及其可提升程度,便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措施,并对整治建设工作效果作出科学的预期性评判。[方法]基于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通过加权求和得到项目区不同作物各分等因素的平均质量分值,运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得到项目区耕地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并识别耕地质量提升的主控因子。[结果]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主控因子为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坡度、岩石露头度、有机质含量,项目区的省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1.33等,理论潜力为1.48等;国家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2.46等,理论潜力为2.62等。[结论]耕地质量提升的现实潜力可以作为土地整治建设的耕地质量等别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保证农户增收。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的内容包含政策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范围、对象、规模、标准、申报审核、资金发放、监管等10个方面。研究结论:中国现行各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效果不大。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利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利于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促进劳动力转移。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必须克服过度扩大经营规模和引入非农经营主体的错误倾向,由国家进行规范,并通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来推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重构中国水电开发中的征地补偿技术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构建适合中国大西南地区水电建设征地补偿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确立“公平补偿”的标准,从保证移民福利水平不降低出发,进行移民搬迁前后的现金流分析,构造新的补偿函数,并借助资产评估的方法测算征地补偿费。研究结果:(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沿用的“产值倍数法”不适应中国大西南水电开发中的实际情况;(2)收益法测算的征地补偿费不足以弥补农业安置方式中的耕地开发成本。研究结论:(1)补偿费用中应包含新耕地开发成本;(2)依据成本法和收益法结合重构的征地补偿函数,提高了征地补偿测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解释地区内与地区间的两者关联差异,利用关联差异寻找可以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实现土地低碳利用的路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关联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关联度明显大于农用地;西部耕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关联度大于农用地,但两者接近。东、中、西部之间,除耕地外,各地类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研究结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可能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利用,注意农用地利用中的碳排放作用,有助于实现土地低碳利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研究方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农地保护政策存在不足。美国农地保护的启示:(1)农地保护目标应包括保证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数量、质量、生态的综合保护;(2)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保护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地的保护和保持;(3)完善法规调控体系,改革政府参与方式,减少土地套利,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根据地区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实行差异化方法。研究结论:美国农地保护目标、管理体系及具体方法等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耕地外部性角度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耕地占用税的功能定位,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角度出发阐明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占用税设立的标准应实现基本的功能取向,包括保护耕地、遏制土地不合理利用、实现耕地外部效应内部化、为农业发展筹集资金、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等方面;(2)各省市耕地占用税占农地取得成本、建设用地出让平均价格比例差异性较大;(3)耕地保护作用日益凸显,但仍受到执行效果不显著、税率调整频率偏低等问题的限制。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具有可行性,强化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的约束力,宜从改进计税依据、合理确定税率、突出税收的主导地位、改变税收隶属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序推进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方法]基于熵权法测算1997—2015年南方地区15个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指数,结合差异性指数与基于多组群计算的分异指数,分析了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区域相对优势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1)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自1997年以来略有上升,大部分省(市、区)的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指数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态势;(2)农业要素禀赋优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农业要素禀赋优势的省(市)包括沪、浙、苏、湘、鄂、粤等5省1市,其他省(市、区)则缺乏比较优势;(3)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结构等要素禀赋则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但是资本和技术的要素禀赋水平近年来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农业单要素禀赋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5类单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各要素禀赋内部则显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结论]应根据各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