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制度环境视角,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出口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在企业层面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当要素价格扭曲达到一定门槛值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二,要素价格扭曲因企业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现不同特征。其中,一般贸易企业、高技术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在较高的要素价格扭曲水平下,才会达到拐点位置,从而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企业成本加成率和国内中间投入比例是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中介因素。要素价格扭曲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会降低企业成本加成率,提高国内中间投入比例,进而阻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第四,制度环境在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产生调节作用,在制度环境越完善的地区,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倒U型曲线更加平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能源要素区际贸易为分析基点,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与我国区域经济利益实现问题。研究表明,我国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保持在高位,东部地区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能源要素区际贸易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成为最大的能源要素输出地;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利益未能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要素价格扭曲所带来的直接利益损失以及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利益外溢,构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和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失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是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基于二元边际分析和产品内分工视角,本文研究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产品内分工地位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负向扭曲,扭曲对于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形成了制约作用,但对于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产品内分工地位的提高及其与要素价格扭曲的交互作用会显著促进扩展边际的增长,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则不显著。新时期“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其合理性,前提是不断提高企业分工地位,而非继续依靠要素市场价格扭曲。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对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的非对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知  刘卫群 《财经研究》2018,(4):34-46,129
要素市场化的滞后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则是其重要表现.文章从国有企业的视角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一方面,金融抑制和所有制歧视使得国有企业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获得了大量资本,加剧了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收入调节功能以及工会的作用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价格高于非国有企业,反而有可能改善劳动力价格的负向扭曲.本文测算了171个三位数行业的资本价格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指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行业资本价格扭曲越严重,但是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小.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虽然国有企业在提高劳动者收入上的作用值得肯定,但降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和保护,将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1.尽管贸易自由化会纠正国内市场价格的扭曲,但是如果要素市场存在扭曲,那么国内生产将无法反映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新的分工,结果贸易的生产福利将被削弱。贸易自由化的生产效果通常是通过生产要素在本国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要素流动必须反映贸易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即相对价格的变化。然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存在着扭曲,因此其生产至少在短期内无法随贸易自由化的影响而进行调整,结果贸易自由化导致生产和交换的分离,从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唐清  蒲阿丽 《技术经济》2023,42(12):35-44
在构建要素扭曲和出口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总体要素扭曲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状况的效应。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企业出口生存状态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度,也说明中国出口市场上制造业企业频繁退出与进入的现象部分原因归结于国内要素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企业间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其中,资本扭曲对企业参与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劳动力扭曲是正面影响;资本扭曲对企业-目的地的贸易伙伴持续时间的负面影响,比劳动力扭曲的影响更大一点。虽然资本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长企业-产品持续时间,但是劳动力扭曲的负面影响更大,总体上要素扭曲对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状况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要素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直至严重扭曲,导致严重的资本深化并带来我国企业出口成本与行为的改变.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要素价格扭曲视角,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得出了要素价格扭曲短期内促进了出口的结论,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样本分析了包括资本、劳动及中间品在内的要素市场相对扭曲程度,并考察其是否能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的独特成本优势。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严重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差异化较大。劳动力价格扭曲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以牺牲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为代价。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资本价格相对较低,而私营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则资金成本较高。能源、原材料相关行业以及外资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中间品价格偏低;经过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的确对企业出口倾向起到推动作用,企业将获得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这表明低廉的要素价格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在控制企业出口"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考察2003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强度对销售额增长率及利润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初期,为尽量减少出口风险而进行的试探性出口会暂时降低企业销售额增长率,一旦坚定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决心,企业出口强度与销售额增长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销售额增长率随出口强度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反而会随出口强度的提高而下降。导致中国企业出口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且大多采取加工贸易方式,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是培育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国内价值链。  相似文献   

10.
作为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对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分配份额所造成的影响常常被忽略.在归纳推演相应理论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归并20002012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度量了企业层面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展开了实证检验.为了克服内生性的影响,进一步选取各省份省委书记上任时距离退休的年限作为要素价格扭曲的工具变量.结果发现:无论采用随机前沿还是樊纲指数方法测算的要素价格扭曲,都显著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要素价格扭曲主要通过抑制企业内研发投入以及企业间资源配置国有偏向两种渠道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控制变量方面,研发投入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而大多数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如何治理房价过度上涨,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和优化地区间要素配置已经成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房价变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内在机制。数值模拟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带来的地区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高以及其对资本的引致效应是造成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房价上涨抵消了异质性劳动之间的引致集聚规模效应,并诱发了要素间的替代,形成了技能集聚地区的房价上涨,劳动力技能结构提升和资本深化的内生反馈机制。实证检验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会造成劳动价格的负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正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的整体价格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负向扭曲。而房价会造成劳动价格的正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整体价格和要素相对价格产生正向扭曲。文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的策略在促进各地区制造业大规模集聚和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势必会给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带来深刻影响。本文综合利用中国土地市场网城市土地交易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产品数据和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配置存在明显的工业偏向性,进而导致工业用地价格被低估,产生工业用地应得收益大于实际价格的反向扭曲问题。这种反向扭曲可通过抑制技术进步、阻碍产业结构高级化、弱化集聚经济效应等机制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土地市场扭曲不利于一般贸易企业与混合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但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抑制作用由东到西依次递增。土地市场扭曲不利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集体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构建理论模型从企业生产技术关联视角考察出口企业成本加成变化,并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经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技术关联会显著促进出口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从要素密集度看,相对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生产技术关联对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正向影响更大。从区域异质性看,生产技术关联对东部地区出口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从路径机制来看,企业能够通过生产技术关联形成的质量提升效应和成本效应提高出口加成率。企业通过技术关联产生的溢出效应从生产关联主体获取技术和知识信息提高产品质量,凭借排他性的质量提升因素在海外市场获取更高的产品定价;同时,生产技术关联能够减少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优化要素投入效率,有效获取市场信息,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增加值贸易隐含的要素流向扭曲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双边HOV基本框架下同时引入要素生产率(TFP)与综合贸易成本(CTC)的跨国差异,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多角度评估了在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背景下中国增加值贸易(TiVA)隐含的净要素含量流向扭曲程度。研究发现,资本与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相对于进口,出口隐含的资本流向扭曲程度较高、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则较低;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中低技能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向扭曲程度较低;相对于跟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台湾等五个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隐含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向扭曲程度较轻;受到中低技能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要素流向扭曲影响的行业较少,贸易量较大的行业受到要素流向扭曲的影响较轻。本文初步表明,要素禀赋结构仍是反映一国增加值贸易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受到要素流向扭曲影响的基础。因此,中国要促进增加值贸易(及其产业链基础)转型升级,同时减轻贸易所含要素流向的扭曲程度,应首先着眼于国内(相对于国外)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分析认为R&D要素的高流动性和高敏感度,使得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影响要素正常的流入R&D要素市场,这种间接的传导效应将更加抑制R&D产出。建立理论模型论证这种传导效应的存在,以及劳动和资本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分别对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机制。利用中国1998—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影响创新产出的传导效应,并分析要素市场中劳动和资本价格扭曲对创新产出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地域性特征下要素价格扭曲影响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要素价格扭曲会较一般要素更加影响R&D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从而进一步抑制创新产出,且对创新的影响方向与要素市场间弹性大小有关;总体上劳动要素市场呈现负向价格扭曲,而资本要素市场呈现正向价格扭曲,但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的扭曲状态;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均对创新产出有抑制作用;政府补贴力度越大、外向度越高以及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要素价格扭曲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越小。最后提出了推进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改善、提升地区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要素市场中的3大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和能源入手,测算1991—2010年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程度和三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通过构建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与产能过剩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冲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与各要素价格扭曲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和误差修正机制,其中劳动力和能源的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影响,资本价格扭曲具有负向影响;能源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最大;资本和能源的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的短期冲击影响较大,而劳动力更多作用于远期;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能过剩变化的解释力度最大,资本价格扭曲的解释力度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7.
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出口企业扭曲(或错误)配置劳动力要素,本文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法将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外部市场的订单(业务)波动类型分为四组,以此考察不同波动情形下资源错配的企业生产率损失。市场处于膨胀期(订单增长期)的企业相对萧条期(订单递减期)企业由此会付出更大的生产率损失,即"市场机会损失"更显著;订单外销导向(比内销导向)的要素扭曲配置代价更高,即存在显著的出口"干中学损失"。此外,要素扭曲配置还会导致"多样性收益损失"。除了信息不充分,要素和产品市场不发达造成的劳动力调整粘性,也会导致企业非意愿逆向调整(扭曲配置),进而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肩负社会(就业)责任的国有出口企业短期内缺乏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市场敏感度,因而抗订单波动的决策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8.
袁柳 《经济经纬》2022,(3):67-77
基于双重差分与工具变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系统考察了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呈U形关系,即未达到门槛值以前,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当进口产品种类达到门槛值以后,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口产品种类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口产品种类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机制检验表明通过企业成本加成和研发创新效应,进口产品种类显著影响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因此,为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获得更多国际贸易利得,企业应不断增加进口产品种类;政府则应针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进口策略。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并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提升效果更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并不理想,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上游沿江中心城市则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经济集聚有助于提高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存在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一般贸易企业转变的可能.机制检验表明经济集聚是通过促进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国内中间品投入比例的提高实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此外,地区经济集聚有助于推动国内中间品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企业国际化参与度.就外部性影响来看,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服务的完善也有助于强化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