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发表到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发表的10年,构成关于"转形"问题论争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莱克西斯对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的系统偏离、这种偏离和不同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差异之间关系,以及总剩余价值和总利润之间相等等问题的论述;施米特把"转形"问题从一个纯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过程,提出生产价格中"成本+利润"的定价原则等问题的论述;法尔曼对竞争在个别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作用,对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等问题的论述;斯蒂贝林和沃尔弗把解决"转形"问题的方法蜕变为取消"转形"问题本身的论述等。恩格斯在"转形"问题早期论争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对这一论争的各种观点的评析,凸显了他在坚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理论贡献。这些对《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绵延一百多年的"转形"问题论争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转化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转化问题”由庞巴维克首先提出,希法亭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狭义转化问题”由德国经济学和统计学家鲍特基维奇首先提出,他在190 6 - 190 7年间连续发表了《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和《关于〈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结构的纠正》两文,对由庞巴维克和希法亭之间关于“历史转化问题”的论争进行评论后,提出了“逻辑转化问题”,但由于语言的障碍,鲍特基维奇的解答延至由斯威奇在194 6年出版的英文版…  相似文献   

3.
赵旭亮 《经济问题》1989,(12):62-6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市场价值决定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价值所体现的社会本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则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础之上,阐述了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决定机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所阐述的原理,补写了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量的规定上补充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同时,恩格斯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限制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者在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上的错误理论,捍卫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 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五和第六学术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南开大学经济系、天津市《资本论》研究会、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资本论》与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问题专题讨论会,于1984年2月10—16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批判西方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对此,经济学界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而且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转形研究领域中将再生产平衡关系作为基本条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带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倾向性。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学术倾向。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最早是由杜冈引入到转形分析领域中的。鲍特凯维兹在《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第二篇论文中,以修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图表的方式,系统地论证了将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转形分析的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转形分析的再生产平衡公式误区。长期以来,这个错误严重地干扰了转形问题研究,致使转形研究偏离了研究剩余价值再分配的正确轨道。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转形分析,从来就没有涉及过产品的用途问题,更没有所谓的再生产条件是否满足的问题。鲍特凯维兹画蛇添足地为马克思的转形图加上了一个再生产条件。现在事实已经揭穿,该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对价值、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分析,是价值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价值研究是抽象的研究,当竞争因素影响价值时,价值就要变形。部门内竞争使价值转化市场价值,部门间竞争又使其转化为生产价格。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第一卷具有它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恩格斯曾经感觉到马克思打算在《资本论》后两卷论述的一些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卷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进一步确立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但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难以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具有片面性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完成不了完全驳倒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没有足够的精力,而影响马克思精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的贫困、疾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牵扯及反动政权的政治迫害。当然,马克思本人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本论》本质上叙述的是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这也是《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之所在,其中,《资本论》全部三卷分别对应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从《资本论》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长期存在争论,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为生产方式即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而《资本论》一至三卷的逻辑结构正是围绕着这一规定及其内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围绕着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展开了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正> 长时期来,我们重视价值决定而忽视价值实现;对价值决定也只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的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忽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的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计划价格的制定中,重视生产成本,忽视社会需要。这实际上是把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割裂了,理论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实际中又不适当地从价格环节助长了产需脱节、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病。因此,必须根据马克思的原意,正确理解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价值转形理论,即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围绕其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经济学界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家们展开了长达百年的激烈争论,虽然时至今日也未找到一个令各方都信服的解决方法,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价值论造成了冲击.因此,为了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必要对这场百年论战过程及其实质进行一下系统地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不久以前,《经济研究》和《人民日报》都发表了孙冶方同志写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利润》一文,文中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应按生产价格定价的主张。对此,一些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质疑:究竟按生产价格定价的客观依据何在?社会主义实行这个原则,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是否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一、按生产价格定价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商品按生产价格定价,是从商品按价值定价发展转化而来的。商品按价值定价,即以部门产品平均成本加上按社会平均的工资利润率确定的利润,  相似文献   

16.
谢韬先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是为辛子陵先生一部书稿写的序言,谢序称辛著"是一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完成拨乱反正的书",并说"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还说"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其实,辛著对《资本论》有关股份公司论述的理解是极其错误的,说"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资本论》第3卷推翻了《资本论》第1卷的结论"更暴露了作者对《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的无知。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中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的题目下,认为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生产价格的构成不包括地租的原理“根据不足”,“未必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当代经济研究》2005,(12):69-71
●专稿●陈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研究————为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而作/智效和//6.3●《资本论》研究与应用●《资本论》中生产、交易及其费用相关思想初探/刘灿,武建奇//1.3教育经济功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阐述/张显吉//1.8货币的本质规定究竟是什么?————评《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卫兴华//2.3试论《资本论》中的产业技术进步理论/胡永亮,姚慧琴//2.9试为《资本论》“取消”一个注释————对《资本论》第二卷一组数字的不同理解/孙立冰//2.13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白暴力//3.3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正> 《经济研究》1982年第12期刊载的谷书堂、杨玉川二同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的转化形态问题》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客观必然性,其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后部却又作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国尚不存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对此我有异议,故写此文,与谷、杨二同志商榷。作者认为我国尚不存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的理由之一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资金有机构成还较低。他们指出,在我国,“农业主要还是采取以手工工具、畜力耕种为主的生产手段”,“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还有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用发展的劳动价值论重新审视转形问题,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更好地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解释和指导。在两重必要劳动视角下,《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价值实际上是价值形成量,第三卷中的生产价格实际上是价值实现量的特例,从价值形成量到价值实现量的逻辑过程就是马克思要描述的转形过程。价格体系和价值体系虽然在总量上不会总是相等,但比例在一定时期会保持不变,这个比例也等于两个总量之比。影响这个比例,即单位价值价格(价值货币表现)的因素中,我们提出了劳动弹性的概念,并与产出弹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的比值是影响单位价值价格变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