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南省农区经济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乔家君  赵威 《经济地理》2011,(6):992-998
利用ArcviewGIS软件,对河南省2109个乡镇35个村级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论如下: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格局,欠发达农区占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区集中于河南省中北部,外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据时空耦合(时空转换)规律,将河南省农区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贫困阶段、温饱阶段、发展阶段、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空间上呈明显分异。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关联,村镇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交通、地形、原有发展基础对农区经济水平及其差异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婷 《当代经济》2011,(15):111-113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3个村庄177家农户户主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着力分析了该地区农民的自主发展观念、投资观念和社会交往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农区农民的自主发展观念不强、投资观念淡薄、社会交往网络狭小,而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阻碍了农区经济的发展。农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农民,转变农民消极...  相似文献   

3.
对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规律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值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对中部农区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地主要集中于省城、深圳经济特区、乡镇和地级市,而在县城打工的人较少;农户对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选择与打工距离密切相关;家庭代数、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系网络是影响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11村1 000余户农户的人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地理环境约束下的外出务工行为.构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模型,分析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经济的贡献.结论表明,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影响的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相似文献   

6.
河南产业集群选择问题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经济经纬》2004,(4):83-87
以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理论为出发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进行了划分和区域分类,并据此进行综合评价,为河南省制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经济梯度区典型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识别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孟津县为例,在县域经济梯度划分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区,从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结构与空间邻近特征、公共设施与住宅内部结构特征、农户生产生活与社会结构特征等要素出发,刻画农村居民点的经济梯度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条件差异是造成村庄经济格局异化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又反作用于村庄的景观结构,农村居民点邻接景观地类是村庄内部功能结构的有效反映,良好的空间联通性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受村委"配套筹资能力"的影响,不同经济梯度区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巨大,农户的住宅结构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约束,且往往与农户的生计需求相匹配;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村民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就越强烈,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社会网络结构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传统农区则存在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大龄男青年的婚姻困难等系列问题。最后,本研究结合不同经济梯度下村庄演化趋势的判读,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方向和整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世界190个国家或地区与河南18个地市的数据,采用象限图分析法,研究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特征。研究表明:(1)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城市化中度超前型,城市化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城市化轻微滞后型,城市化中度滞后型。(2)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多数属于轻微滞后型。(3)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区域分布特征上,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9.
闫雷 《经济研究导刊》2011,(27):139-140
中原经济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被国家纳入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传统农区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制约,一直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结合河南省省情,从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财税管理、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以便为研究制定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方丽云 《经济师》2009,(7):237-238
我国传统农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与其他类型的地区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证传统农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培育传统农区主导产业。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导下,传统农区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环境,引导主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传统农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翠红 《经济经纬》2007,1(3):73-76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面板数据的河南农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俊杰 《经济地理》2012,(1):37-40,70
利用2000---2009年河南各省辖市的统计数据,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农村文化消费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收入地区农村文化消费对价格和收入反应更敏感,而中低收入地区则受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较深,这说明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所处的消费阶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到这种阶段性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硬件建设、队伍结构、工作方式、工作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思想认识缺位、相关投入不足、机制不够完善、文化阵地不足、队伍建设滞后、工作方式陈旧、理想信念淡化、观念意识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高河南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加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普及性,健全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讲究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趣味性,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奖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推动河南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既是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其对"生活用能需求"的影响相应地有结构效应和收入效应.文章据此构建了一个包含控制变量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 D P交互作用的"生活用能需求"模型,并运用中国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初期,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对生活用能具有正效应,但会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构效应为负.(2)人均GD P对"生活用能需求"的正向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逐步减弱,但收入效应始终为正.因此总体看,城镇化会提高"生活用能需求",但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仅从人口结构的变动看,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有利于节能.(3)城镇化进程中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的不同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镇化节能的国家战略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夏玉莲  曾福生 《技术经济》2012,31(11):56-62
利用2005—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地流转、"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跨期内存在空间效应、本期内没有空间效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农地流转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农地流转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伦武 《财经科学》2006,(10):91-98
本文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基础,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描述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应把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保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政府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经济运行理论认为:居民不论是居于城市还是农村,其经济收益应该是相等的。但实际上我国城乡差距悬殊,缩小城乡差距的现有措施成效不佳,且城乡差距仍在扩大。通过对现有的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进行反思,发现导致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政策不同,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政策和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与河南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停滞。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的影响来的迟,影响重,走的慢,为实现其增长目标,河南省需要确定相应的政策。笔者从河南省的经验数据出发,在运用VECM建模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中对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并求解动态调整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政策含义,认为金融危机下河南的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要靠积极扩大农村需求来实现,短期内还要依靠增加农村投资抑平波动;农村需求的突破口在于降低物价和加大农村投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概括.根据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自然条件差、民族聚居区多、经济发展落后等自然和经济的实际情况,从西部地区存在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进程滞后、大量贫困人口特殊性出发,探讨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进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作为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桥头堡,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建设有着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大学毕业生成规模反向流动至农村的重要时代价值,应得到地方政府、高校和村级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类型、特征和主要任务的理论分析,立足实践提出了基本建设路径,即通过搭建运行平台、设立农村创业服务中心等专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联合社会各界定期开展项目招标、构建经费政策扶持体系、有效控制风险等途径保障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