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莹 《魅力中国》2014,(21):276-277
权利行使和滥用权利就如一对孪生姐妹,在保障国民诉权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极有可能出现滥用权利的情形。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滥用诉权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列举何种行为构成滥用诉权,更加未针对此现象啦规定具体的规制措施和防范对策。因此,司法实践中滥用诉权的情形不绝如缕。这一现象频繁出现,不仅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且极大程度地耗费了司法资源,使无辜的被害者承受本不该有的侵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因此在我国建立针对滥用诉权的规制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二款、第一百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行使不诉权,因此说不诉权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法定职权。它的行使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检察机关却放弃了这一权力。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法学理论界的压力。理论界认为,  相似文献   

3.
诉讼主体资格是权利主体启动诉讼、进行维权的前提,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却没有对民事诉讼的权利主体的诉权资格给予充分的规定,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受害主体的权利由于缺乏诉权资格而得不到保护.为此,应确定潜在侵权时诉讼主体权利;确定后代人诉权.这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是法律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探望权制度是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根据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的一项新制度.该法第三十八条确定了离婚后父母探望子女的权利,使法律对离婚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裁判有了法律依据,也是我国婚姻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如申请回避、委托代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刘海勇  赵金山 《魅力中国》2010,(25):194-194
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防止债务人转移财产,使法院的裁判得到及时执行。为此,笔者对我院2007年以来实施财产保全措施的民商事案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托运人将提单转让给第三人后,托运人仍然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当事人,仍保留着对承运人的权利与义务,并因此当然地享有对承运人的诉权。根据我国法律,承运人在卸货港交付货物指的是实体货物的交付,而非指提单换取提货单的单据交付或拟制交付。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就海上货物托运人的法律地位与承运人的责任期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帅德慧  郑世红 《魅力中国》2013,(26):299-299
《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这是《行政诉讼法》的价值目标,并非客观状态。事实上,无论在行政管理当中。还是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都是不平等的。行政诉讼中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但法院居中裁判地位使其在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方面具有局限性,实践中往往不能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有必要通过支持行政相对人起诉等方式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强化检察权对行政权的制衡。  相似文献   

9.
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即一方当事人之所以负担履行合同义务,目的在于使他方当事人因此负有对待履行的合同义务,换句话说,一方当事人所担负的义务就是他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由此可见,双务合同是建立在"你担负合同义务我则担负对待合同义务,你享有合同权利我也享有对待合同权利"的权利义务平等的基础上的,它与一方只享有权利,另一方只承担义务的合同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公开审判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司法透明,进而保障公众能够对审判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以促进司法公正.我国当前公开审判落实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开审判具体标准的缺失.构建公开审判标准应从对当事人公开和对社会公开两个方面入手:对当事人公开要求庭审过程必须向当事人公开、裁判文书要说理公开;对社会公开的基本要求是保障社会公众(普通公民)的旁听自由和保障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行政领导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领导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领导与管理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行使该权力的主体,有时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发生变异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道德制约机制、权利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保证期间性质的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的热点问题.保证期间是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或者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期间.保证期间制度旨在督促债权人在有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前提下能及时行使权利,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保证期间是一种独立的期间形态.  相似文献   

13.
行政裁判文书,不能仅仅叙述事实,然后依据诉讼法,下达判决就了事,这样会使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不了解。应当援引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然后简洁叙述主要事实,形成三段论推理。要让当事人了解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法官依据什么事实作出的裁判,从而使赢的人知道自己赢在何处、输的人明白自己输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依照海商法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秘密性、附随性、优先受偿性以及期限性等特点,是一种担保物权,也是海商法上特有的一项权利,其对保护当事人权益,促进航运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预期违约制度的救济措施具有积极主动的特征,债权人可以立即主张行使救济的权利并可通过诉讼来实现.而这种立即起诉的权利也是预期违约制度的显著特征和优势.但这种诉权的行使由债权人选择,即要看债权人是否选择承认对方构成预期违约.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登记是依当事人的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实施的活动。登记机关的职能,主要在于不动产物权予以公示,明确权利归属,以维护交易安全。在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来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登记不过是对该权利的“宣示”和“确认”。登记本质上是一种事实行为,它并不能赋予任何人以权利,即登记本身不能创设物权。毋庸讳言,正是由于国家公权利介入了登记,以国家行为作担保,才赋予不动产登记强大的公示效力。从登记制度的起源看,  相似文献   

17.
建筑施工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所以建筑施工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同一的建筑产品,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法人”也就是签订施工合同的主体,就是双方当事人,“为实现同一建筑产品”就是施工合同的客体,“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施工合同的内容。 在施工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合同上规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受到法律监督。合同当事人双方必须按合同规定,履行其应承担的一切义务,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环境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而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成为当事人正常行使诉权的严重障碍.因此,完善民法对环境权的保护,作为保障实体法的程序法也势必要扩大可诉范围,也就是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债的概念     
朱子 《产权导刊》2005,(6):59-59
一、债的概念 债,是指特定民事主体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双方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相似文献   

20.
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可以设定为三个,即依法监督,维护公正、兼顾效率,监督节制.民事检察监督应当保障和促进审判独立,奉行审判程序自足性解决优先原则,尊重审判机关的判断,甘做替补.检察机关在进行监督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但也要适度地实行职权保留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