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与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曾这样评价海瑞:"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海瑞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后又转任江西兴国知县,将近6年的知县生涯明确了海瑞的执政思路。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  相似文献   

2.
琼山,素称“琼台福地”、“海南明珠”,是“南青夭”海瑞和冯白驹将军的故乡.1994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琼山撤县设市.从此,有着2000多年县制沿革的琼山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海瑞的荒政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工代赈”的荒政思想;民本、重农的思想;提倡节俭,反对侈靡的思想;“均赋役”的思想;海瑞“本草救灾”的思想;灾后重建。这些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其荒政思想。  相似文献   

4.
受皇权照顾,明代公主子孙可以荫武职,但是并无实权,他们食俸不管事,且职位不能世袭。为了能更好的荫庇子孙,明中后期公主通过乞陈和援例,使其子孙武职得以世袭。明中期公主子孙还获得了入监读书的机会,相比宗室子弟,他们出仕途径较宽,但是失去了进取之心的公主子孙只是将入监读书作为交际和升官的捷径,并没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这充分说明了明代公主荫子制度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江忆恩战略文化研究的回应,作者在对中国明代战略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一致性问题进行重新验证后认为,明代战略文化是否反映中国儒家文化取决于明代决策者对儒家文化的内化程度。具体验证环节有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儒家文化的战略倾向;第二步检验明代决策者对儒家文化的内化程度;第三步考察明代决策者的战略文化倾向。虽然作者同江忆恩一样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明代的决策者不仅高度内化了儒家文化,并且表现出与儒家文化一致的战略倾向。这个研究发现说明江忆恩在对中国明代战略文化的定性中,从片面的文献选择和分析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6.
苗菁 《走向世界》2012,(16):30-33
作为世情小说的典型,明代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和运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金瓶梅》主要讲述一个普通商人西门庆,靠着商人的精明,精心谋划,利用各种机会,施展各种手段,尤其善于结交当势权贵,完成了由商到官、官商兼具的闪亮转身,并疾速积累十数万巨资,但最终因为纵欲过度,导致人亡家败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的展示,描述了明代社会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7.
鲁军虎  李亚娟  谭明 《魅力中国》2010,(26):306-307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明代自朱元璋兴建国子监以来,历朝都比较重视国子监生的德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加强对国子监生德性的培养。虽然明代国子监的德育是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仓库是用来贮存物品的特殊建筑.本文以明代历史发展的时间为顺序,简单介绍了各类具有不同职能的仓库,并初步分析了对仓库造成较大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监察制度,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到明代已经构筑成庞大的监察体系.明代的监察制度在组织机构、官员设置、监察范围、监察法规以及监察官员的选任、考核、升迁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对的完备、严密和规范.监察制度为维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涤荡官场污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明朝与中国的其它朝代一样,都是在王朝建立的早期阶段监察制度发挥的作用大,吏治也较为清明,而中后期则监察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完全失灵,导致吏治腐败,并在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明朝走向了灭亡.因此明代相对完备的监察制度并没有使明朝跳出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周期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对导致监察制度式微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崇奢思想作为一种消费思想最早在<管子>中出现,但是到了明代中叶由于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提倡崇奢思想的人才开始多了起来.文章主要探讨的是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以陆楫和郭子章为例,一方面从历史背景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浙派绘画是明代中国画坛重要绘画流派.蒋嵩作为浙派后期绘画影响较大成员,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本文选取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蒋嵩《松下适履图》轴,解读画作故事,感受蒋嵩在尺幅不大的画作中显露的张力与潇洒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郑冉 《新西部(上)》2009,(10):144-145
本文从明代通俗小说的刊刻着手,具体考察江浙地区作为传播中心在小说创作和刊刻方面的情况,旨在说明明代通俗小说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江浙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明代活跃的商业活动,为该地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家在创作中弘扬了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使文人话本成为江浙文化的独特载体;再次,江浙地区繁荣的刊刻活动加强了小说的流通,丰富了读者精神生活,同时刺激了市民对话本的需求,推动了文人的创作和书坊的出版。  相似文献   

13.
明代西北马政得失谈杨秀清(兰州730030,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明代西北马政制度,是作为军事制度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明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盛衰消长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明代西北地区是边防的重点之一,军马的供给,对抵御蒙古军队有着...  相似文献   

14.
明代边疆史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记载了明代边疆发展状况,又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明代边疆史籍以经世为目的的编纂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为保存史事、还原真相,明代边疆史籍编纂具有可信性;为了解敌情、指导边务,明代边疆史籍编纂具有广泛性;为抵御外患、弘扬武功,明代边疆史籍编纂具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朝代,其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一种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如果我们尝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明代政治领域的道德生活,那恐怕就非偏执莫属。而张居正的悲剧就是这种偏执的产物。张居正作为明代重要的政治家,在明代中叶国势渐衰、危机四伏的状况下,推行涉及吏治、财政、边防、军事等制度多方面的改革,成效卓越。他本人和他的改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不能跨越的重要问题。由于对祖宗家法的偏执遵守,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偏执追求以及对宦官的偏执认识,当然也包括张居正自身所具有的偏执精神,最终导致了张居正悲剧的发生。文章对张居正改革措施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分析,总结其对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带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首先是货币经济,一国货币存量的大小也就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规模。本文因此企图通过估算明代经济中流通钱币的数量来考察其市场规模。有明一代铸钱很少,银矿开采也不发达,主要依赖前代遗存货币和国外的贵金属输入,其经济中究竟有多少货币流通,因为材料无征,一向无法得知。最近有关窖藏铜钱的考古报告日益增多,本文作者主要利用日本境内出土中国铜钱的研究来重建1580年以前明代市场中的货币流通规模,并进而与北宋货币存量加以比较,发现万历以前的明代货币经济规模极其有限,大约是北宋盛时的1/5—1/3。晚明海外输入的白银是明代已有白银存量的4倍,可以说海外白银挽救了明代市场经济。即使如此,晚明的货币存量规模也还是要略低于北宋,洪武型经济体制的落后为明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的传统税制中,田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明代,又是研究我国传统税制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因为,明代正是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中国从先进变为落后的转折点,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政权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作为政权的经济基础,又体现政权意志的田赋税制正是反映当时社会诸方面矛盾冲突,衡量政权利弊的重要因素。此外,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留下来较为全面、系统的数字资料的朝代。但迄今为止,系统利用这些数据来分析明代田赋制度并进而探讨中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原因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我不揣昧陋,尝试着通过整理、分析明代苏州、松江二府田赋量的发展、演变,对上述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王朝厂卫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行厂,尽管仅存在短短五年,但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内行厂在皇帝集权与阉党窃权的双重目的中诞生,在官吏百姓的声讨中废止。它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明代的司法体系,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也使明代政治发展折向另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地方行政非常具有特色, 在地方行政与中央的沟通上, 驿递作为一个传达信息的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驿政的清廉与腐败, 影响着封建国家的盛衰兴亡. 明初政治清明, 驿递宣上达下, 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 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要了解驿递, 就要从驿递所包含的内容、 职责、 社会地位等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究. 这当中, 驿递不仅是一个政策, 更是一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严嵩与明代的权力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红 《黑河学刊》2003,25(4):52-54
封建专制制度在明代可谓发展到了极至,内阁制以及首辅制是明代专权格局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对明代政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奸臣严嵩正是在专制制度下诞生的一个专制的典型,其专权的原因和实质就在于利用高度集中的权力,通过逢迎献媚的手段迷惑皇帝,从而达到权力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