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工业化水平尚处于中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工业化既不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关键问题是要努力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正确处理改革、管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把发挥比较优势和增强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保证我国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基础和保证,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腾飞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在中国开拓市场,就无异于进入了国际市场,也就是在与国际资本进行激烈竞争.在中国的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国的企业家要培养全球化意识;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之时,中国的企业家更要具有全球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之中将中国的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将中国的工业化产业做大做强.经济的全球化也是资本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必须更加对外开放,这既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最新要求和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化运动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在工业化腾飞阶段更好地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1 6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主题,由泉州市经委技术开发中心、泉州移动分公司、北京国泰数码机构、泉州亿行网络科技公司共同发起举办的"泉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暨移动信息化、<财源道>企业管理软件推介会"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泉州举办.推介会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打造信息强市,全面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近代工业企业"官督"行为是影响企业治理的重要因素.晚清政府通过对企业经营项目审批权、人事任免权和账目稽查权的控制,对近代企业治理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政府在为近代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政策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和法人地位的丧失,因而不仅影响了近代企业治理成效,也要为中国失去早期工业化的宝贵时机承担责任.该文以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国际化研究企业如何向跨国企业演变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也由内向国际化转向外向国际化,“走出去”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战略、海外投资的固定成本、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东道国的管制与工业化程度等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企业应该采取“差异化”、“本地化”及“渐进推进”等战略,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我们常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社会工业化率、三次产业结构、社会就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等指标都是来衡量当今社会的工业化水平.总的来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化,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同样又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决定着工业化发展的方向,能够指引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信息化的运用加快了企业产品及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的产销过程更加智能化,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资本和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社会资本及其工业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该重视非政府组织建设社会资本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从500强企业看中美产业成长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美5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分布和产业规模两方面对中美两国的产业成长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的产业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已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而大企业代表的产业分布在美国比较平均,更趋合理;中国则较为集中,但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产业成长路径呈现出了由集中走向均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体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为了在2020年完成工业化,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发展路线,掀起了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的热潮。但从近年国内信息化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电子政务弃而不用,成为摆设;电子商务覆盖面太窄;企业信息化失败率高等。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的体系模型,使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朝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球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的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应该以企业为主导,由市场来推动,依政府作导向。  相似文献   

12.
薛明 《财经界(学术)》2010,(18):148-148,150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本文基于ERP系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及传统业务流程中的缺陷,对ERP系统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必要加深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解与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创新之路,其基本特征,一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三是信息化深入融合、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重点解决好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状况突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深入推进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建设开放型经济;三要推动中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四要增强企业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总体工业进程滞后于东部地区,且绝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与条件存在差异性.本文以工业化进程为视角,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受到举国上下的重视.我们在学习和贯彻这一新的战略方针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为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行业信息化是关键,政府信息化是龙头.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政府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特朗普上台后实施“企业回迁”战略,以恢复美国制造业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实施会对中关贸易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美国“再工业化”政策进行指数化,然后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对中美贸易影响.结论为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在短期内阻碍中美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但长期会阻碍中关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实施湖州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战略,本研究对湖州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调研,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向"中国创造"升级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抓住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近七、八年来,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情况不容乐观,原来几个信息化排头兵,信息化水平没有与时俱进,据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统计,榜上有名的只有3家,说明机床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全国领先地位,下降到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后几位.本文以我国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为基础,并且以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依据,提出了机床行业信息化的含义,该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而探讨了信息化对于机床行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庞大的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群体构成了中国制造业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关键力量。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乃至制造业整体实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09年起,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再工业化战略来提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国低迷经济,从而为众多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以及稳定发展带来了更多变数。本文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实施背景下的视角,分析影响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并以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的企业微观角度来观察该因素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结论,力求探索提升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出口竞争力乃至整体实力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