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消费品市场严重缺乏竞争秩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危害极大.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了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实践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市场出现假冒伪劣商品深层次原因和特点入手,提出解决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以达到维护市场公平,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假冒伪劣商品被称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公害”,日前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侵害公众的合法权益,引起人们日益关注,要求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呼声颇高,本文对霹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象予以了归纳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巡查办案时发现,现在很难在经营者的店面里发现假冒伪劣商品。每年查处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呈下降趋势,辖区内市场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真的绝迹?分析一下,在查处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中,假冒伪劣商品有七成以上都是从经营者的仓库中发现的。由此可见,辖区内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并没绝迹,而是经营者制假、售假的手段更趋隐蔽。据调查,现在从事批发经营的业主大都有几个仓库,仓库的位置大都处在城乡结合部,相对隐蔽,经营者把假冒伪劣商品藏匿其中,而执法机关往往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忽视了对其仓库的监管。因此,现阶段,加强对经营…  相似文献   

5.
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存在的原因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治理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主要是治理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6.
一、假冒伪劣商品统计的意义。近儿年来,在我国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商品市场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场。据报道,1991年我国商品平均合格率仅达59.46%,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00亿元,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党和政府下决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今天,在统计上对其加以反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假冒伪劣商品是指在市场上出售的无商标、无厂家、无生产许可证、无合格证、无生产日期、无中文名称的商品,以及那些假冒商标、以次充好、名实不符的商品。这些商品都属  相似文献   

7.
《工商行政管理》2011,(7):12-12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14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网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及利用虚假信息或违法行为欺骗消费者钱物成为消费维权新领域。据介绍,网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网上销售的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厂商、销售商、消费者三者之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不同博弈行为,指出三者在假冒伪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分别充当源头、桥梁和利益驱动者的角色,提出信息不对称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根本原因。打假政策的总方针是“刨根、堵源、断桥梁以及帮助消费者”,而其中最根本的是“刨根”,即形成一种“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来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覃意军 《商业研究》2000,(7):118-119
近年来,面对市场上日益猖獗的假冒伪劣商品,广西柳州市贸易系统扎扎实实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在商品经营中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证进入市场商品质量合格、优质,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和正常市场秩序,取得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质量普遍持怀疑态度,这制约着我国消费的增长。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消费者的商品质量预期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来实现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而监督体系重点应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向消费者及时提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改善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从而提高消费者判别优劣商品的能力。二是提高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消费者也需要加强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场,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破坏资源配置,而且降低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假冒伪劣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滋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假冒伪劣问题存在两大经济危害——逆向选择和资源配置低效,即次品如何将良品驱逐出市场造成市场失灵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分配的效率低下,所以有必要在分析原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打假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公害”。对“打而不死、死而复生”究其因,是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在尚未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前,市场出现的许多薄弱环节诱发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滋生蔓延。因此,对假冒伪劣商品“打”是治标,而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包装商品市场一派繁荣,但与此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全球工业界每年需花费将近4500亿美元用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假乱真的劣质伪造商品严重损坏了优质名牌商品的形象,同时也给广大消费者、商家及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本刊前三期的两整顿专题报道中,我们已较详细地介绍了山东、江苏、河北、山西、北京等省市为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的部署。非独上述地方,全国各地工商系统都把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作为“两整顿”的重要内容。经过有计划、分步骤对确定的重点地区、重点商品和重点市场的拉网式的大规模集中统一行动,目前取得显著战果,如:浙江省工商系统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2923件,案件总值86643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44个,其中制假售假产地和集散地165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市场标值…  相似文献   

15.
专业市场在满足市场消费,搞活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规模的同时,其特有的弊病也随之显现即商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较低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狠狠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加大与执法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开展各种类型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还须对专业市场有准确定位,开创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假冒伪劣和侵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予以向社会公开。这对工商等执法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梳理其中的界限和难点,做到“三个注意”,否则会使执法部门面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决定把严厉打击拼装汽车行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拼装汽车行为,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了进一步严厉打击拼装汽车行为,彻底取缔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市场,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坤 《网际商务》2004,(7):40-41
假冒伪劣商品的背后突显出市场的广阔,但二、三线市场的黑道营销使得厂商在市场动作中总感觉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9.
“李鬼”进村了——假冒伪劣商品坑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营的日益规范,国家职能部门在市场上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逾来逾大,“李鬼”们在城市已难以存身,于是,它们又变换花招策略,纷纷“上山下乡”。一时间,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了农村市场,纯朴、善良的农民因此遭受了巨大灾难。一些涉农部门的人士惊呼:“‘李鬼’进村了!”  相似文献   

20.
胡竞菲 《商业研究》2001,11(5):50-51
自从商品经济诞生以来 ,假冒伪劣商品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大军 ,涌动在市场当中。对其深恶痛绝、痛加鞭挞者有之 ;对其生产制造乐此不疲者有之 ,而任其自生自灭者亦有之。通过对假冒伪劣商品本身的分析 ,得出一个较公允的判断 ,并由此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