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将传统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分析拓展至研究房价对于消费结构和贫富差距的影响层面。以商品房销售价格、房价偏离度、贫富差距及消费结构差异为基础数据,采用回归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讨房价作用于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到社会贫富差距这一传导机制。文章认为,房价不合理上涨会显著地加剧贫富差距状况,而贫富差距也是房价不合理上涨的Granger因,二者总体上存在着恶性循环;房地产价格对于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消费支出项目的财富效应、替代效应差异较大。而且文章通过对消费结构差异与贫富差距的作用形式的分析,得出结论:私人消费差异对于贫富差距的影响大于公共消费差异,且私人消费差异与贫富差距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可知,在消费者远见和信贷市场完备条件下,只有预期外的冲击才会对消费产生影响,房地产财富不具有担保效应;从消费者行为金融理论可知,盈利和损失对消费者的影响是不对称的。随着我国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房地产财富效应日益凸现,为了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具有担保和非对称性效应,对我国房地产财富和消费进行经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房地产财富对消费的影响不支持恒久生命周期假说,基于房地产财富的消费市场存在流动性约束及"近视"现象,房地产财富对消费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和担保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管制和金融体系二元化特征放大了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应.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应引入到汇率变动的消费效应评估中,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收入分配机制在汇率变动消费效应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率和消费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具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率,但不利于推动"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结构升级.此外,研究确证收入分配效应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消费效应中起重要中介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分成了消费结构不同的三类地区。然后,运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建立三类地区的消费函数,并引入虚拟变量来检验三类地区的消费函数的差异性,得出三类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相同,第一类与第二、三类地区自发性消费有显著差异的结论。通过三类地区分项消费函数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三类地区的消费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虚拟变量回归方法对上证地产股市这一个别板块的节日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产股指不具有普遍的节日效应,除春节前效应显著外,其他节日效应均不明显;利用Levene检验对地产股指收益率的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节日之间的风险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组群分析方法,利用CGSS2003-2008年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人口年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年龄效应和组群效应均呈线性递增趋势,前者的增长率高于后者。消费差距的年龄效应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消费差距的组群效应则保持稳定增长。老龄化和组内效应对消费差距变动的贡献明显。最后,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教育投资、缓减老龄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异质性、制度变迁与房产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政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4(3):65-69,85
利用我国东中西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房产价格和城镇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了5个不同收入阶层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房产财富效应.结果显示:房价缓慢上涨,居民的财富效应较大;房价过快上涨,居民的财富效应较小.房价涨幅缓慢时,居民收入水平与财富效应负相关;房价涨幅剧烈时,财富效应大小与收入之间呈"U"型关系.根据房产财富效应的差异性,房地产调控政策应当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需求事实上可以划归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高收入群体的投机需求。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这两种需求经济效应的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投机需求的存在增加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但高收入群体的投机需求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挤出效应”;投机需求的存在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剩余减少;高收入群体和房产开发商有共同推动房价上升的动力。并对影响挤出效应的变量作了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引入常数相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构建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模型,采用1993-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数据,从总体和收入分层视角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信息消费增速变动具有相当大的福利效应: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农户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增加0.39%~17.73%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而信息消费增速下降1%,相当于在其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减少0.52%~22.28%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同时,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高收入农户的影响比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应稳步推进制度改革,从而缩小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间的信息消费鸿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收入、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和前期储蓄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笔者扩展了Campbell和Mankiw提出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模型,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它们都对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总体上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逐年减弱,不确定性在逐步增强,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命周期意识在减弱。文章还结合重庆和国内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的主历程尝试地分析了上述变化的原因,最后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而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法律制度以及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成熟是造成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政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1986年-2006年的政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动态来看,1986年~1992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1993年~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引致效应;从结构上看,政府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除个别年份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挤出效应外,大部分时段都体现为挤入效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力度,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视角,通过考察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检验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及内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降低了因管理层自利行为而导致的过度投资。此外,有微弱的证据表明,股改后国有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缓解了公司投资不足。上述研究对解决由公司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等代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从制度层面研究公司投资行为和治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城镇居民资产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78~2006年的数据,分阶段实证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住宅资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法律制度以及现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成熟,是造成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利用我国29个城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动态面板模型,可房价变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支出与房价变化在经济上和统计上都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时间段的研究发现,2001-2005时段内房价变化较为平稳,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极不显著;但2005年之后的房价快速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在统计上较显著,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家庭要为高房价缩减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6.
在对河南省城镇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建构我省居民的位置消费函数并加以检验从而得出,我省城镇居民在改革开放后具有较强的位置消费行为,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这种现象还会进一步加强。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应从名、利两方面全面认识人的经济本质;其次要创造理性的“消费示范”;最后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7.
当公司存在自由现金流量时,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过度投资,不过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会因公司的成长机会高低和持有的自由现金流量的多少而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区间效应。其中,代理问题最严重的高自由现金流量、低成长机会的公司过度投资倾向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公司。从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动因检验来看,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的过度投资与经理报酬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此类公司过度投资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提高经理报酬,因而表现出很强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明显,但其他如拉动民间投资与消费等方面不尽人意。文章通过对影响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的分析和中国近几年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认为目前的中性财政政策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从有关影响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改革,在政策手段上减少公共支出,多运用税收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结构红利假说”认为,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针对这一假说,以上海为样本应用偏离—份额法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法,检验了1978—2011年间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上海34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各产业的内部增长效应,结构变迁效应并不显著,结构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仅是阶段性现象,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低时期,产业结构变迁较为明显,其他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的内部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产业关联理论应用于能源消费分析中,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技术给出一种新的部门能源消费感应度弹性系数和影响力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能源消费关键部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是相对于能源经济中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的一种补充的方法。并采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的变动对其他部门以及自身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关键部门主要集中在冶金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另外,第三产业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