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学研联盟主体涉及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个团体,必须充分认识并注意解决在合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建立好产学研合作制度和机制.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应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中介公司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尤其是政府部门更要加强监督协调,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利益和部门经济利益的统一,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渠道联盟模式选择及其与联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战略联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交易特征、资源投入、竞争强度和风险感知等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农产品渠道联盟模式选择与联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概念模型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交易特征因素、交易成本和风险感知都显著影响农产品渠道联盟模式选择,但资源依赖和风险感知对农产品联盟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最大,这是农产品渠道联盟区别于非农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以上诸因素必须与联盟模式匹配才能够提升联盟绩效。研究还发现,交易成本和风险感知具有对联盟模式选择的中介效应,且风险感知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但以上结论的一般性推广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3.
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创新 推动重庆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摩托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重庆摩托车工业,面对国内企业群雄争霸、海外巨头全面压境,如何突围?本文针对重庆摩托车工业发展现状,运用战略联盟思想,提出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盟进行合作创新,是推动重庆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积极应付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高校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以及为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创新实现,如何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以及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三螺旋关系的视角,提出了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合作是加快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产学研联盟进行合作创新。是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在分析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类型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并为保障产学研联盟顺利运行提供相关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针对科技创新在驱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加快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方面的研究,推动现实层面科技成果的生成和落实。我国必须借助科技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抢占发展先机,而对于科技发展形势的把握,离不开创新资源的集成,因而当下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方面,我国的发展经验尚不足,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不够深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与发达国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扬长避短,立足于自身发展状况和目标,有选择地借鉴这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推进区域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水准。  相似文献   

7.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灵魂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关系着企业的当前绩效和今后的命运。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中的TMT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保持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突出绩效,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TMT是推动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TMT作用,真正做到产学研三方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技术共享,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链条,逐步进入平衡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江苏商论》2006,(12):146-148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本文在明确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动力来源及其作用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R&D联盟的动因与组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联盟是全球化竞争时代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技术、市场竞争和政策四个层面对R&D联盟的动因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了R&D联盟的组建模式类型,并提出基于不同动因的R&D联盟适用类型和组建模式选择策略,旨在为R&D联盟科学选择组建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同模式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基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体系,通过基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里昕  揭筱纹 《财经论丛》2007,(2):97-102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地1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模水平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对纵向战略联盟的组建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住行业类别变量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类别对纵向战略联盟组建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第三方物流联盟的网络协同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方物流联盟的网络协同模式是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弄清第三方物流联盟的动因及其联盟优势,解释其网络协同现象,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总结了网络协同模式四个战略层次,并提出了网络协同的体系结构,为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联盟是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根据科技发展规划以及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对产业技术联盟的规划与管理。通过分析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特征,本文指出了联盟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联盟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管理思路,设计了联盟组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再造阶段的政府管理策略,旨在为政府明确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重点,促进联盟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联盟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盟战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创新,但目前还存在着战略规划水平有限、实施方式单一、联盟战略定位不准、缺少联盟基础平台、忽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等问题。为了保证联盟战略的成功实施,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应在明确联盟战略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联盟参与主体的素质以构建综合联盟,系统分析联盟战略的环境以构建柔性联盟,强化沟通协调以构建联盟共享平台,缩小联盟发展差距以实现联盟整体功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流转的土地亩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农地流转的价格、农地流转的年限等,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而其他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不显著的可能解释,为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和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并购、特许、合资、有机增长与战略联盟是目前跨国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常用模式,这几种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不同的适用条件;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应综合考察东道国环境因素(包括市场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法律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与零售商特定因素(包括零售商规模、零售商专业技能和国际化经验)等。  相似文献   

17.
曹群 《商业研究》2012,(8):175-179
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费率规定比较高、农业保险的种类设置无法满足用户的有效需求、农户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以及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不足。针对我国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政策性农业机制未形成和财政补贴未落到实处等影响因素,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加大农业保险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农业服务质量;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强调师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耍冬謦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文化一体化:浙江迈向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三方面的深层动因,促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趋势,并生发出经济文化新形态与新的系统合力-经济文化力。浙江省在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应选择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模式,实现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紧密结合,寻求、建构现代化的深层动力-经济文化力,并建议一系列经济文化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