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与缅甸在政治、经济合作几个方面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缅金融合作也取得了不断进展与突破,本文对中缅金融合作现状、合作机制、障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合作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缅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深,研究缅甸金融现状为促进双边正规金融合作、促进金融企业服务实体企业提供指导依据。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对缅甸金融业研究,找出现阶段缅甸金融业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争议问题,以期为后来的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联系日趋紧密,但在金融一体化程度上明显滞后.本文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的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现状展开研究,其次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对未来合作领域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CAFTA的成立为中泰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化中泰金融合作是日益密切的双边经贸关系的延伸。中泰两国各层次金融合作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框架下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合作的层次、形式和内涵相对有限,还存在一些制约深入合作的机制障碍,因此,有必要提升两国政府间金融合作层次,继续促成银行业成为双边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的主要实体,积极推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依托重点经贸领域加强金融合作,以及合作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许国平 《中国金融》2000,(12):46-46,49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的统一 ,使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认识到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希望加强金融合作的愿望。在此背景下 ,日本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方案 ,香港特区金管局提出建立亚洲统一的货币 ,东盟则提出了亚洲货币互换机制。在我国政府表示愿意在“10 3”(东盟 10国加中、日、韩 3国 )框架下支持亚洲金融合作之后 ,“10 3”就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达成了共识。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面对亚洲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的这一新趋势 ,我们有必要研究亚洲金融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魏本华 《中国外汇》2010,(19):14-16
在历经两次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合作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的跨越。未来,亚洲国家和地区应继续多层次深入推进货币金融合作,使其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在历经两次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合作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的跨越。未来,亚洲国家和地区应继续多层次深入推进货币金融合作,使其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云南省、广西自治区的沿边15个州市实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两年来,作为国家级试验区的瑞丽市依托区位优势,以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为主线,在推动中缅跨境金融合作、探索人民币“走出去”路径、开启双边银行会晤机制等方面大胆先行先试,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和成效。本文通过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1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云南省、广西自治区的沿边15个州市实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两年来,作为国家级试验区的瑞丽市依托区位优势,以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为主线,在推动中缅跨境金融合作、探索人民币"走出去"路径、开启双边银行会晤机制等方面大胆先行先试,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和成效。本文通过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缅甸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加快中缅金融合作,以更好的服务中国企业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研究缅甸金融发展历程,是了解缅甸金融现状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中缅金融合作机制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缅甸金融发展历程做出系统梳理,将缅甸金融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步建立、风雨飘摇、改革与发展、前景明朗四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缅甸金融现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业界大事     
《中国金融家》2012,(7):12-13
中乌两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乌克兰国家银行在北京签署了中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互换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190亿格里夫纳,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家》2012,(2):18-20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在迪拜签署了中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互换规模为350亿元人民币/200亿迪拉姆,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金融》2020,(10):42-46
当前,中日双边金融合作总体呈现出不断加深发展态势,但也面临人民币与日元在两国跨境交易中使用占比较低、日本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相对不足、两国证券市场融合度不够深入、中日金融合作平台制度性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以及缺乏政治互信制约中日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等挑战。而新冠疫情之下的全球变局、中日政治关系呈现回暖态势和"一带一路"倡议都为中日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日两国应把握机遇,直面挑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深化两国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业界大事     
《中国金融家》2013,(10):11-12
中阿两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尔巴尼亚银行签署了中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互换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358亿阿尔巴尼亚列克,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相似文献   

15.
业界大事     
《中国金融家》2013,(3):17-19
■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了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1500亿元人民币/300亿新加坡元扩大至3000亿元人民币/600亿新加坡元,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为金融市场稳定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存量与增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陷入“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并揭示其深层原因;接着,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理论归纳与梳理,然后把这些经验与理论迁移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而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这一崭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存量与增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陷入"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并揭示其深层原因;接着,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理论归纳与梳理,然后把这些经验与理论迁移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而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这一崭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符合双边的经济与金融利益,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双方在货币互换、开放性金融合作、金融机构布局和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的金融合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是,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差异,域外大国对区域金融合作的干扰,导致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合作机制松散,缺乏有效约束,监管力度不足,也对区域金融合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合作,中国与东盟应完善金融合作顶层设计,加快金融市场合作,推动金融合作创新,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亚洲国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的汇率合作,使金融合作的模式趋于多样化。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可从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努力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断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继续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合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进展体现在政府间金融议事机制逐步建立、区域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日益增多、双边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金融机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在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区域金融合作的业务集中度高、层次低、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在总结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多边制衡模式、东南亚地区设立债券基金引领模式、金砖国家银行间多边合作模式、国际金融合作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应选择国际合作组织多管齐下模式,以及建立健全金融合作协调机制、深化金融合作层次、培育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