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难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解决股权激励问题提供了恰当时机.文章在阐述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障碍,提出应从规范股票市场运作、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加快建立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保障股权激励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阐述股权分置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改革对改善公司治理机构的积极作用,提出应充分利用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从加快固有大型企业产权改革、积极引进机构投资者、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几方面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上市公司治理构建出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上市公司治理构建出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郭勇 《新财经》2005,(6):82-83
PET行业的高壁垒特征,将保证紫江企业最大程度地享受软饮料行业高速成长的大蛋糕种种迹象表明,紫江企业大股东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态度非常积极,高军告诉《新财经》:“公司一直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只有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获准试点给了公司  相似文献   

6.
刘虹 《上海国资》2007,(8):30-35
股权分置改革迄今两年,国资监管也面临着全流通形势下的新考验,包括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国有股的持股方式、国有股权流转管理,以及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等。世易时移,国资监管模式的转变问题在股改两年来不断凸显,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被称为股票市场的"原罪",它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并带来了权力部门的设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根本上说,不解决好股权分置问题,完善公司治理也将无从谈起.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做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维护股东权益;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社会公众股股东难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分类表决机制建立起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对话机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分类表决机制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苏  贾云洁 《特区经济》2006,(5):111-112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掀起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本文追溯了股权分置制度产生的原因,深入剖析了股权分置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得出:股权分置制度导致了股东群体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公司治理无力的局面。作者认为,当前上市公司应抓住股权分置改革这个契机,努力拓宽公司治理改善的路径,必将能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有资产经营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是影响中国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从有意识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优化控股股东与f几市公司的沟通机制,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建立内在化、动态化、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高度透明化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就如何应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平进 《新财经》2005,(10):74-76
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有了一个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便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股票期权与员工持股计划是国外上市公司较为常用的一种激励制度,笔者通过分析现行政策环境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状况,认为股权分置解决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ESOP)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这为股权分置改革在预期轨道上稳步前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从2005年5月9日我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业务操作指引》与首批四家试点公司的确定,标志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到2006年元月1日,沪深两市共有42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其中49家公司方案中带有高管股权激励措施,占股改公司总数的11.58%,其中有27家公司明确了股权激励的具体激励对象与股票来源。开展股权激励是一项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力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特区经济》2007,221(6):101-103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功,扫除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基础的一个最大障碍。但股权分置改革不是万能的,困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其他相关问题仍未解决,本文将其归结为三大基础性障碍,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组织制度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规范公司行为的基础,文章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就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有效的外部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兼评股权分置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江绥  袁宁 《特区经济》2006,(1):99-101
本文首先论述了股权分置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制度特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必然是分置的,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谈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个伪命题。其次,通过分析不同企业形态下的控制权配置,逐步论证了由于控制权的分裂,使得股权分置对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看待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有效激励方式,已经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实施,并发挥了显著作用。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股权激励制度还不完善,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股权激励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应该从恰当设计股权激励数量、科学确定行权期与行权价格、合理设置股权激励行权要件以及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促进股权激励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国资委日前公布的《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指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需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合理控制股权激励收益水平,实行股权激励收益与业绩指标增长挂钩浮动。其中,境内上市公司及境外H股公司激励对象股权激励收益原则上不得超过行权时薪酬总水平(含预期的期权或股权收益)的40%;境外红筹公司原则上不得超过50%。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展开,一批含有管理层激励的方案见诸于上市公司的股改计划中.引起了市场的极大争议,对此,国资委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当前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规定如下:“积极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具体措施,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收购、企业家职能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者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代理人问题",企业藉此能够建立一种努力与收益相对称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MBO与企业家职能的关系,认为MBO是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回归;其次对MBO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MBO是求解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约束与激励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其结果是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改变,而MBO与企业经营绩效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文章透析了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MBO,指出对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MBO的意义在于通过经营者持股解决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的二次创业问题;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应充分关注具有控制权的管理者以较低价格收购公司股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从应否改革、如何改革等问题,转到改革后我国控制权市场能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行为等问题上来。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低效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