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自2015年,全国33个试点地区开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其中15个城市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入市改革政策绩效,本文选择第一批试点地区及其他62个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用作本次实验的观测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以实际数据为支撑探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应不断推进和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从而积极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规模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城市间异质性,在位于中东部地区、规模大的和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研究结论: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基于全局思维科学系统地预判和评估入市的影响,把握改革在土地利用维度产生的红利由城乡共享的契机,有效发挥农地入市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互补和竞争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土地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的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许多地方很早就开展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探索,但并未取得大面积的突破性进展。未来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必须注重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好集体土地资产收益,同时需要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在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的同时,在土地增值归公和税费义务上对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实行同等对待,进而实现同权同价。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分配,是"三块地"改革试点中的重要问题。而摸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运行中收益分配状况,科学回答"谁来分、分什么、怎么分"的问题,对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困境入市主体认定难。按照改革试点精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体可以是代表其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也可以是农村集体委托授权  相似文献   

5.
在尼斯坎南模型基础上,基于中国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结合收入和成本分析,测算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扭曲程度。分析表明中国土地财政、国家垄断征收权、土地指标管控制度等通过影响模型中的收入和成本,进而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今后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着眼于降低地方财政依赖、加大推行多元化主体的供地方式、建立具有充分竞争性的土地指标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宜慎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有着深刻的利益动因,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仍需面对诸多亟需解决的法律与现实难题.如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冲击,农地产权障碍,收益分享及支配,政府利益障碍,支撑体系研究滞后等.应立足长远,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政策改革,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进程,做好相关方面的后续研究工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集体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集体土地处置方式,提出集体土地权益保护的措施。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中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导致增减挂钩试点中集体土地权益价值未得到全面体现。研究结论:建议通过立法明确集体土地权利地位、全面实施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规范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农村地价管理体系等措施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土地供给管制行为对城市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土地供应中地方动机、中央规制与市场力量相互动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2009—2015年10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城市商住用地供应受地方财政赤字压力的影响,在具备高房价支撑基础的城市,地方采取“饥饿式”供地策略实现其土地财政目标,反之,则通过扩大土地供应量来实现增收目标。(2)在地方差异化供地策略的实施下,偏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配额正向影响城市商住用地出让规模,未考虑城市异质性的住房用地供应调控政策在地方遭遇机会主义执行。研究结论:土地供应错配根源于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基于不同市场条件的差异化供地策略的运用;中央地区偏向的土地配额管理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调控亦带来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意外之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失衡的法理渊源及改革旨向,探索提出二者收益平衡的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平衡难题,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割据的对立困境。"转权获利"与"保权获利"形成的地权权属差异、公私立场下市场价值的形成与认定偏差是影响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分配的法理渊源。研究结论:统筹推进土地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同地同权、地利共享的改革旨向,协调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两种手段,建立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一体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城乡统筹、公平统一的基准价形成机制,构建以土地增值税为基础、政府优先购买为保障的多样化收益平衡调节机制,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月起,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经过地方政府征收而直接入市,但现实中允许入市和入市改革实践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改革的主客体角度研究发现:(1)土地的规模、质量、用途及其区位决定了土地入市潜力;(2)农户自身对于法律权益实现、入市风险以及利益满足的考量会影响农户入市意愿;(3)地方政府考虑到征地与入市的平衡、产业用地的效益、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可能会产生消极行动。土地入市潜力、农户入市意愿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均会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推进造成限制。建议从创新入市模式、完善入市规则、转变政府角色三方面,推动入市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1.
The GKI case for redistributive land reform is first contextualized historically: by considering its broad historical context that extends back to ancient times, and its more recent context, that of the effort to secure 'development' in poor countries in the post-1945 era. Two broad forms are briefly considered: tenurial reform and redistributive reform. The decline of land reform in policy agendas from the late 1960s onwards, and its recent reappearance are noted. That reappearance has included 'market friendly' reform, strongly pushed by the World Bank. It is in these contexts that the bold and radical GKI case for redistributive land reform has been made. A brief résumé of that case is provided. Thereafter, the nature of the interrogation of GKI by contributors to the special issue is outlined, this including treatment of the GKI methodological/ideological context. This interrogation covers a questioning of: the nature of their neo-populist/neo-classical logic and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therewith; the existence of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productivity and land size; the supposed impact on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postulated effects of urban bias; and the ignoring of the 'real politics of land'. This encompasses treatment of Japan, Taiwan, China, former Soviet bloc countries, Southern Africa (with a focus on South Africa and Zimbabwe) and Bangladesh.  相似文献   

12.
回顾江西崇义林业改革30年所经历的艰辛曲折,深感改革来之不易。总结了从崇义县情、林情、民情出发,开展建立"三分一统"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建立林业基金、搞活流通渠道、毛竹林租赁经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直至目前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30年的改革,崇义林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县城经济以超常幅度增长,林区人民分享了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系统推论。研究结果: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起点,构建有效的“三权分置”制度体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目标,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顺应人们对乡村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统筹好宅基地保障功能与资产功能的关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主线。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宅基地制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改革的敏感性,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聚焦于制度建设,并确保制度能得以落实;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三是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破解宅基地利用与管理中的难题;四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其行使所有权人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林改历经两年多时间,全省已确权到户的林地面积,占应改面积的65.04%;签订合同205.22万份;已有7293个村完成改革,239.7万农户,847万农民参加了林改。主要做法:改革模式多样化,组织推动高位化、部门指导经常化,具体操作规范化,改革宣传社会化。林改效应:集体林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非公有制投入林业发展资金达15亿元;为林区振兴和林农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推进了乡村民主建设,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全省在推进林改的同时积极探索配套改革:组织林农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引导组建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鼓励支持发展林地经济。  相似文献   

15.
辽宁集体林产权改革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珂  魏彪  苏丹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35-540
本研究先给出集体林产权改革模式的含义,强调了对其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回顾了辽宁省历次集体林改革的模式,并分别做出了评价;重点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本次集体林产权改革的模式,特别是辽东和辽西地区的典型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业改革30年的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农村改革进展,总结农村改革成功基本经验的前提下,回顾了林业发展与改革的进展,对林业改革进行了总体评价与思考。林业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主要包括:推行政企分开,实行木材价格双轨制,实行林业生产承包制。林业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主要包括: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构建权利公平与效率优先相结合的林业发展机制;构建旨在促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构建促进产业林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构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转移支付机制。林业改革由单一政府推动,逐步拓展到政府、市场、社区和国民共同推动,是中国林业改革进展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林业改革的过程,也是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过程。林业人应承担的责任是,通过集约经营把中国2.828亿hm2林业用地的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基本解决13亿人的林产品需求,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改来自民意,顺应民心,这是政策的基石和工作推动力;农民有既得利益,更有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这就是确权到户后森林资源能够得以保护的社会心理依据。确权到户如果只让林农分得一份管护责任而没有利益,改革将无生命力。赋改革以生命力,成为政策制定的又一关键课题,也是配套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林改后集体林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亟需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森林经营主体众多与森林采伐指标分配、控制森林资源的盗伐、滥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主体与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主体错位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森林资源管理的改革应以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森林经营单位为主体,林业各级主管部门只能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而不能替代森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同时严格实施经审批审核的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可调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森林采伐区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东北国有林区改革的评价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森工企业改革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探讨了改革的趋势。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四权合一"与"两权分离",探索了委托经营、承包经营,但改革尚未全面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经营集团化。  相似文献   

20.
地勘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问题。改变了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就改变了地勘单位的生存方式,因此,地勘单位的改革必然从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入手。“十二五”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着积极向好的形势,同时由于矿产勘查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制度硬伤,地勘单位的改革同时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对我国矿产勘查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改良矿产勘查运行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完善矿产勘查市场,构建地勘单位企业化的保障措施等方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