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条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对于货币的供给需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其效力大小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本研究回顾了1995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了1990年至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现实困惑,指出导致央行的政策意图屡屡不能有效地在银行体系中得到传导,不能有效地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的因素,并从金融、社会保障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等多个方面提出改进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值金融改革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应渐进式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基于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影响作用,构建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来测定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联性.回归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将阻碍货币政策有效性地发挥,由此提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呈现出新特征,这些变化与货币政策偏紧与金融严监管存在重要联系。为此,文章构建了一个简洁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包商银行事件的成因与影响,以及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演绎形式,并给出了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本文通过探讨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这三个问题,最终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VAR模型估计了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经验证据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宏观调控目标和力度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改变,二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缓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受到危机破坏.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定义的不同观点着手.分别从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两个方面对国外和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影响价格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短期内对经济具有持续的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案例研究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效果,而大量的模型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较早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在长期的经济衰退背景下进行了最激进的货币政策尝试,研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对后疫情时期全球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SE-IVAR模型对日本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不同水平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的实证分析表明:(1)日本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在短期内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削弱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2)日本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处于高区制时,货币政策对产出、核心通胀、消费和长期利率的刺激作用在短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长期内仅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3)日本在2001年后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产出的拉动效果要优于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但非常规货币政策受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常规货币政策;(4)日本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缓解核心通胀紧缩的效果仅局限于短期,难以在长期内实现核心通胀的温和增长。  相似文献   

11.
郑传玉 《理论观察》2008,(3):140-141
面对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中的种种问题,基层央行应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进一步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工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服务业、消费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直接原因看,其形成来源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货币投放,实际上流动性过剩也是目前的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明确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应当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小勇  吴地宝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3):148-151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极大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和金融稳定,文章阐述了如何在货币政策和银行流动性关系中找到解决流动性问题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周方蕾 《中国经贸》2009,(18):126-127
本文首先回顾性的比较了国内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理论,通过利率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方面考虑,发现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还有很多欠缺,在传导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须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此深入的借助近年来的数据和模型分析,以货币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为假设前提,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严重的货币错配会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本文主要从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角度介绍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是要看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和中介目标的传递,最终目标是否朝着中央银行合意的目标区间移动。如果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最终目标均及时达到了预计的区间,就说明货币政策效应发挥充分;反之,则说明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发挥充分。  相似文献   

17.
张为  张洪海  张羽 《辽宁经济》2009,(12):40-4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了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传导机制的通畅,保证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米什金(1995)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传统的利率途径、其他资产价格效应和信用传导三类。其他资产价格效应包括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托宾的q理论、财富效应;信用传导则包括银行贷款途径、资产负债表途径、现金流量效应、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效应和家庭流动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关系到中央银行能否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是人民银行最终实现其政策意图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介绍了西方经典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有效性的现实,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和传导途径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在多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中,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及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搭配中,财政政策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然而,自上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