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对于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转移特征,并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水体、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的转入,但在后十年速度放缓,耕地、园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土地类型,其驱动因素主要受到经济、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当前南山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评估海南东环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为实现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反事实分析框架与FLUS模型。研究结果:(1)2010—2018年海南东环高铁各站点周边建设用地均呈扩张态势,其中海口东站与三亚站周边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最大;(2)海南东环高铁中有6个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范围在1.5~3.5 km左右,另有4个站点因受其他因素的主导影响而难以有效界定其作用范围;(3)对于识别出作用范围的6个站点,其开通运营使周边建设用地净增加了18.39 km2,且主要沿着“高铁站点—主城区”“高铁站点—旅游景区”方向分布;(4)相比于“事前—事后”评估思路,反事实分析框架下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结果更趋近于净影响。研究结论:引入反事实分析框架与FLUS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能够为协调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西南典型重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土地利用、地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利用1991年Landsat 5的TM影像和2013年Landsat 8的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反演提取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以及地表温度(LST)等遥感参数,基于遥感指数叠加分类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信息。研究结果:(1)柳州市22年间LUCC变化剧烈,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的地物类型为建筑用地、耕地和裸地。其中,建筑用地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增加了126.71%,新增建筑用地主要源于城市中原有的耕地类型。(2)两期地表温度数据均显示,城市建筑用地的地表温度最高,水体的地表温度最低,建筑用地升温效果显著,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影响因子相关性与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城市中各地物类型面积比与地表温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差异性较大。其中,建筑用地、裸地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林地、水体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研究结论:城市各种LUCC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水体和林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作用十分显著,两者比较,水体的降温效果要优于林地。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2001~2004年建湖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及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建湖县生态环境承载力呈下降态势;生态环境单要素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属于中等超载、大气环境承载力属于低超载、土壤环境承载力基本属于弱超载;提出了建湖县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05、2010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分析。将土地利用的受益者分为国家、地方和个人3个层面,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背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动。研究表明: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从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下降了92 700.21万元;各个利益相关者中,国家层面上的生态服务价值上升了14 349.70万元,而地方和个人层面上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下降了6 481.16万元和100 568.74万元,因此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地方和个人损失的部分生态服务价值需要国家进行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7.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区域应采取差别化的国土开发和空间结构重组策略,促进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近1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量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1)1997-2006年,江苏省各地市中扬州市的土地利用最为活跃,而连云港市的土地利用最不活跃.(2)全省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3)全省区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4)DEA弱有效和DEA非有效区域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水平.研究结论:DEA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并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和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利用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业耕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大幅度上升,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生态建设总体需要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制定了耕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了合理盼土地流转机制,加强了对退耕林地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1.
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在论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驱动力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了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及覆盖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卫星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定量分析新疆于田绿洲近15年来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从斑块的破碎度和景观形状的复杂度,以及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利用优化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了解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内涵及基本模式,国内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格趋势,对研究LUCC与我国土地利用调控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具有重原意义。对此,本文作了系统的阐述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指标反映的行业间差距明显(;2)江苏省的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低于上海,具有提升空间(;3)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论:将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实现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布局,有利于发挥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促进江苏生态大省的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究高铁建设是否能显著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2003—2016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匹配得分法与工具变量法探讨高铁站开通与否、高铁站数量和高铁线路数量对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高铁站开通、高铁线路和高铁站数量的增加都会显著促进区域城市用地面积的增长。其中,高铁站从无到有对二者影响最大,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增长4.2%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6.1%;每新增一条高铁线路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2.5%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4%;每新增一个高铁站点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1%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3%。当人均生产总值大于17 008.74元/年,二、三产业比重高于82.36%或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大于185.29万人时,首次开通高铁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用地扩张。高铁站开通与否对东部地区城市用地面积增长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论:高铁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不限于其所在的城市外围,而是扩大到所在的地级市区域,且依赖于城市本身的经济、产业与人口规模水平,具有区域异质性。高铁站点选址应考虑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高铁路网规划应从全国尺度上考虑其对土地利用效应的经济、产业、人口和区域异质性,以使资源配置最优。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系统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研制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系统,为国家土地利用与覆被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宏观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提供分类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计算机试验法。研究结果:根据中分辨率卫星传感器的波谱响应特征和土地利用与覆被遥感信息获取技术,提出基于中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系统,并给出各个类别在遥感图像上的解译标志。研究结论:该系统基本可以满足在国家尺度上的遥感分类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变化信息提取存在的问题是自动化和定量化水平不高 ,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信息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 ,将这一复杂过程分解为变化位置发现、变化区域提取、变化类型确认以及变化信息表示四个步骤 ,构建了技术流程 ,并对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文章的技术方法能有效提高变化信息提取的自动化、定量化和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常德市的四个县市: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津市市,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常德市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的城镇、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2 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增长的趋势;3常德市2009-201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并且区域不平衡;4 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中相对变化最大的为临澧县城镇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