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系统演化。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演化和协同创新演化,在分析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北京的生态位适宜度远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河北省的进化动量高于北京和天津,说明北京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满足程度较高,河北省创新活动提升的空间较大。最后,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京津冀“1+1+1>3”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方法,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苏州科技园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同创新度是考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创新主体协作形式与数量、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组织协调程度和知识技术流动程度4个层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专家意见集成的层次分析法对镇江新区的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必须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但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本文以镇江新区为例,将基于专家意见集成的层次分析法用于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评价,为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经济研究》2008,(8)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8.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指出,传统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有力解释,究其本质是其忽视了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非区域性要素和区域性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绩效组合是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显示,要素适宜度不仅可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也可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本质、现实区域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上的非连续性做出新的理论判断。 相似文献
9.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RIS)有利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对于促进合作研发、知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风险。文章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RIS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介绍,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和种类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参阅中外近三十篇文献资料 ,将理论界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讨论情况 ,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和模式 ,区域创新环境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作用四个方面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虽然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在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和互融互动性的联系,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不仅在创新要素构成的层次与边界,而且在创新活动的功能与定位等方面都与国家创新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却存在着简单对应和复制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缺乏互融互动和区域内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区域创新效益的提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区域创新系统环境、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理论、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等方面,对国内外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各区域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Hurst指数,发现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具有分形结构,而且具有反持久性。这是一次有益也很有趣的尝试。文中从动态和非线性角度给出这种现象的经济解释,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外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基于要素结构、产业组织、空间结构、制度结构、发展动力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不同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以广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地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猫儿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发是适宜的,开发后适宜度评价值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评价值由1.953提高到2.031,其中只有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两因子评价值降低,说明猫儿山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较少的、可控的。猫儿山生态旅游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评价值分别从0.562和0.267提高到0.970和0.602。该研究为桂林生态旅游可开发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现实状况的不佳和旅游文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的认识让我们反思区域追赶战略,并引入要素适宜度(FAD)的理念来重新审视云南省的协调发展战略。在要素适宜度的概念和理念基础上,从区域要素和非区域要素的角度梳理云南省的要素禀赋条件,提出云南省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调整为云南省内部的要素适宜度最优化,具体努力方向应为最优化要素适宜度和改善要素禀赋条件,并依此提出了几条相应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9.
曹建如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30(4)
长期以来,欧盟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业与创新环境,实现科技卓越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其主要措施包括: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大力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培育创新集群;实施智慧型区域专业化创新战略等。本文借鉴欧盟创新生态建设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创新生态建设的建议: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加强企业网络合作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强调利益相关各方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运用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制度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了制度的重要性,而当前的行政体制是制约我国区域创新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本文借鉴高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