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任何国家来讲,政治现代化既是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传统文化对政治现代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结晶,蕴涵了本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因素,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因此,传统文化为政治现代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本文将就中日两国不同的传统文化对各自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进行浅析,以求对中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方面“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性;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的“集中统一”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5,(1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享受了30多年的改革红利,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所面临的碰撞和挑战也与日俱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品质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由司马迁所开启的两种治史传统的矛盾结合,即对历史真相的客观探求精神与对历史叙事的主观建构意识,仍然支配着20世纪以来人们对最初中国的解读.对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由点到面不断展开,以及对上古文献的梳理和真伪辨别,推动了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与此同时,非学术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其中既有不同时代的政治氛围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不同学派之间为主导学术空间、建立话语霸权所展开的争夺,还有人们出于地方情结而对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移情效应.近百年来的总趋势是,随着学科演进和技术发达,人们的古史认知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但在各种非学术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主观想象也始终如影随形,对学术进步起到刺激和干扰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险制度本质及具体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制度是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和近代商业保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产物。由于社会保险并非一种纯自然科学领域、纯技术性的经济制度 ,而是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而在不同类型的国家甚至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中 ,社会保险制度呈现出多种模式。中国应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借鉴和移植他国模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国内史家对他多持贬抑态度。政治与文化应有严格区分。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曾国藩仍不失为19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博取众长、实事求是、以善浸灌、尊重人才、反求诸己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晶。曾国藩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成份,为古老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摸索到了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明而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中国各个民族文化历程的体现。因此,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弘扬。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必须接触到的三个领域,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极其重要。从这三个方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将对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开拓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吴地的典型宗教,吴佛教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吴佛教的传播对吴地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铸就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5,(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中许多观点不仅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可以拓展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13-214,280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认识,目前学界存在三个误区。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实际做出的理性选择,决非是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但主流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决没有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最后,追溯毛泽东思想的渊源主要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寻找,毛泽东思想决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而不是所谓的传统文化,这是当前文化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王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33-235
中国传统选官制度蕴涵着很多积极的合理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惯性使之必然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也影响着当前的政治发展,充分认识和借鉴其政治价值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著名专栏作家梁厚甫曾认为,中国久乱不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消极文化。传统文化的糟粕尚未解决以前,空谈政治是没有用的。文化是水,政治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的浮力不够,政治是会沉下去的。中国的许多问题,多源于文化。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一次总体反思为目的的电视片《河殇》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底,《河殇》顾问之一的厉以宁教授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不同文化产品类型所产生的文化折扣也不一样.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重视文化折扣研究,采取各种策略降低文化产品的折扣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对文化折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应采取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不同文化产品类型所产生的文化折扣也不一样。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重视文化折扣研究,采取各种策略降低文化产品的折扣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对文化折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应采取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社会科学于19世纪下半叶确立为一门学科,有成熟的研究框架。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它处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重转型期,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中国社会学家的工作陷入一种基本困境。本文在详细论述"三重转型期"的过程中,整合中、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框架,提出研究中国"三重转型期"应该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社会科学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机遇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间由于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明存在着差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印证,它的存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地域文明与建筑结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城市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有利于中国中小城市建筑发展的道路。"适宜技术"源于乡土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实用性,它是复杂的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中国中小城市的建筑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9.
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道德,经历春秋战国的文化思考及秦汉的历史选择,最终确立了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道德体系。然而,儒家伦理的主体地位却在近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中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有什么样的文化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伦理思考和道德选择。因此,思考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变革关系,对我们认识当代市场经济的文化发展与传统道德的冲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变玲 《时代经贸》2008,6(10):190-191
透过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象征符号在包装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进行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把其精神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之中,更具文化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